颅脑肿瘤ldquo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Arachnoidcyst)

1.要点(Keyconcepts)

■蛛网膜囊肿包括真性蛛网膜囊肿和假性蛛网膜囊肿。真性蛛网膜囊肿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即胚胎期蛛网膜分裂为两层,其间为囊腔,内含脑脊液,故囊肿与真正的蛛网膜下腔之间无交通。假性蛛网膜囊肿多由创伤、出血、感染所致,引起蛛网膜下腔广泛粘连,囊肿实际是蛛网膜下腔的局部扩大,囊肿与真正的蛛网膜下腔之间可有交通。CT脑池造影可显示蛛网膜囊肿是否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脑外囊肿,好发于颅中窝。

2.概述(Briefintroduction)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儿童,男性发病率较高。

■好发部位依次为颅中窝、桥小脑角区、鞍上、大脑半球凸面,也可发生于颅后窝、枕大池等处。

3.影像表现(Imagingfindings)

■MRI平扫:边缘锐利的圆形或卵圆形脑脊液信号样囊性病灶,常推压局部脑组织移位,较大者可引起局部颅腔变大,颅骨变薄。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常伴有邻近脑组织发育不良。蛛网膜囊肿的信号在所有序列都与脑脊液一致,T1WI表现为低信号强度,T2WI表现为高信号强度(图1)。在FLAIR上高信号可被完全抑制。

■MRI增强扫描:蛛网膜囊肿(包括囊壁)不强化。

■DWI:弥散不受限。

4.鉴别诊断(Differentialdiagnosis)

■表皮样囊肿:具有钻缝生长的特性,形态常不规则,常包绕血管和神经,FLAIR成像不被抑制,DWI表现为高信号,弥散受限。

■大枕大池:位于枕部,无囊壁,蛛网膜囊肿可在T1WI观察到不连续的弧线状囊壁;大枕大池不会压迫小脑后缘使其变直、微凹或有明显压迹。

■硬膜下积液:常见于颅脑外伤或脑部术后,少数出现在老年人。常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带状、新月状或梭形的脑脊液信号影,病变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

图1轴位T1WI(a):左侧CPA区见囊状脑脊液样低信号影。轴位T2WI(b):病灶为脑脊液样高信号,边界清晰;邻近脑组织受压。DWI(c):病灶未见弥散受限。轴位增强扫描(d):病灶未见强化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zwmjsy/109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