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10月29日是第16个“世界卒中日”,本次卒中日的宣传主题是"警惕卒中症状,尽早识别救治”。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指急性起病,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综合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及经济负担高这“五高”的特点,快速识别卒中症状,尽早救治对患者的生命和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卒中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第一大原因,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患者及家庭都会遭受巨大的痛苦和负担,因此做好卒中患者的全程管理,是推动我国卒中防控进步的关键。
首先,卒中的快速识别:年7月,中国卒中学会在第七次学术年会期间正式发布了识别卒中早期症状的“BEFAST口诀”,前5个字母各代表一个早期症状,最后1个字母是提醒一旦发现卒中症状,就要马上拨打急救电话,立刻就医:“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T”——Time是指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应立即拨打获得医疗救助。
其次,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
1.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年龄>50岁。
2.一般危险因素:1)阵发性视物不清;2)突发性耳聋;3)呼吸睡眠暂停;4)牙龈经常出血、肿痛,牙龈萎缩;5)心脏病史;6)直系亲属中有过脑血栓或心脏病史;7)缺乏体育运动,每周不能坚持3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体育运动;8)吸烟;9)大量饮酒;10)摄入过多油腻食品;11)腹型肥胖;12)经常久坐、熬夜、精神压力过大。
如果有2项主要危险因素,或1项主要危险因素+2项一般危险因素,或有过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情况的,需要做脑血管病筛查。尤其是对睡眠呼吸暂停和脑卒中的关系大家没有一个深刻认识。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个常见病和多发病,它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因素,与脑卒中互为因果。
第三,脑卒中的预防: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的防治脑卒中。(一)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应注意以下7点:1、清淡饮食;2、适度增强体育锻炼;3、克服不良习惯,如戒烟酒、避免久坐等;4、防止过度劳累;5、注意天气变化;6、保持情绪稳定;7、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早治。
(二)有相关疾病的患者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控制高血压;2、高血脂症患者,应注意控制血脂;3、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4、房颤或有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应控制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5、睡眠呼吸暂停医院做睡眠呼吸监测,必要时予呼吸机治疗。6、有以上疾病的患者,医院复诊。
脑卒中是一种可以有效预防的疾病,我们应精准识别,科学干预,把卒中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落到实处。把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作为预防的重点,还需要针对性地实现分层干预,例如规律口服降压药物以控制血压,规律降糖、监测血糖情况,心血管危险因素较高患者启动抗栓治疗、有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服用他汀类药物降脂等,有的放矢、科学治疗。戒烟戒酒,加强锻炼,规律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卒中高危人群的防控应该从基层做起、从社区做起,做好对民众的科普宣教和指导,才能做好防治工作。
另外,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卒中患者仍存在用药不规范、依从性不够的问题,对二级预防效果有一定影响。加强科普宣教仍然是重点,工作要围绕着患者和高危人群开展,例如可以明确告知患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长期控制不佳,是导致卒中的重要原因,“后半辈子吃药也不如发生中风的损失大”,用通俗的语言真正让患者理解卒中的危害和长期治疗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我国医护工作者在卒中防控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科普宣教、危险因素管控、卒中中心建设、卒中急救、患者二级预防等多方面入手,成功降低了我国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但民众对卒中危害和危险因素的认知仍有欠缺,临床实践中也存在诊疗不够及时、预防不够规范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卒中患者的预后。所以充分开展科普宣教,做好卒中患者的全程管理,将是进一步提高卒中诊疗水平的关键。
想要了解最权威,最前沿,最实用的医疗资讯,请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