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脑淀粉样血管病1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amyloidangiopathy,CAA)是是一种常见的年龄相关的脑小血管疾病,其病理学改变为β-淀粉样物质在脑皮质和髓质的中小动脉(极少累及静脉)中层和外膜的不断沉积,常累及皮质和软脑膜血管。随着CAA的进展,淀粉样物质沉积的血管壁发生结构性改变,如各层之间裂缝,微动脉瘤形成和纤维素样坏死,继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临床特征以认知功能损害、痴呆、精神症状、反复和/或多发性脑叶出血为主要表现。临床上以脑叶出血为主要特点,易反复发作,亦可表现为脑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CAA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CAA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在60~69岁的人群中,CAA患者占4.7%~9%,但在高于90岁的人群中,升高至43%~58%。CAA导致老年人脑叶出血的比率较高,医院研究表明,~年间,因非创伤性的脑叶出血进行尸检的患者中,38%的患者被证实患有CAA。在欧洲和北美国家,因高血压性脑出血比例较多,且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改进,CAA的相应比较更高,在大于55岁脑叶出血及原因不明脑出血进行病理检查其中74%(28/38)的患者患有CAA。男女性别在CAA发病中无差别约为6:5。高血压是否增加CAA相关的脑出血的风险,仍不清楚。CAA、脑叶出血、高血压合并存在的患者比率数值并不一致。

在一组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CAA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中32例高血压,仅比老年人群高血压发病率稍高一点。在25例合并AD的CAA患者进行研究,高血压与脑出血二者之间没有相关性,但对脑叶出血进行研究,患者患有高血压的倾向较高,在40%~70%之间,但与脑出血常见的部位壳核、丘脑、脑桥、小脑相比,脑叶出血患者的高血压倾向总是较低。对于脑叶出血的复发,高血压似乎并不增加其风险。抗凝剂(如华法令)及溶栓药(rtPA)使用,作为一项危险因素,已渐显示出其临床重要性。32例老年患者,均在服用华法令的同时出现脑叶出血,病人的ApoEε2比例增高,提示有比较多的病人合并CAA,11例进行病理检查,其中7例被证实患有CAA。在心肌梗死进行冠状动脉溶栓时,有5例出现脑出血,其中2例尸检证实有严重CAA。

抗凝或溶栓时并发脑出血,其部位通常在脑叶且可能是多发出血。CAA的特殊分子生物学危险因素已被发现。在遗传性标记物中间,已发现数个基因突变位置,与显性遗传的CAA相关的脑出血有所联系,这些基因位点突变在Aβ的遗传编码以及蛋白酶抑制剂组胺酸C的基因上。

散发型CAA患者有一个基因标记物即ApoE基因型,已作为CAA引起脑叶出血者的遗传性危险因素以及疾病的标记。ApoEε2等位基因似乎在CAA相关的脑出血患者之间更为普遍,ApoEε4等位基因与CAA相关的脑出血的关系,似乎与其与AD的关系无关。在91例CAA相关的脑出血中,经活检或尸检病理证实,ApoEε2及ApoEε4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分别为0.20及0.31,较对照组0.09及0.14明显增高。ApoEε4等位基因似乎可增强Aβ在已形成的血管淀粉样病损中的沉淀。ApoEε2等位基因似乎与从淀粉样沉积到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这个过程又与脑出血相关。

CAA病理生理机制

CAA的具体病理生理机制不清,可能与浆细胞、巨噬细胞关系密切,且与遗传因素有关。有人称CAA为“免疫性血管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CAA脑组织局限性炎性病变、退行性变及老化,使小动脉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促使血清中淀粉样物质沉积在脑组织中与血管壁上。且发现ApoE等位基因ε2和ε4与脑叶出血和复发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Aβ及ApoE参与的“种植”学说是CAA发病的一种可能机制。淀粉样物质通常以两种形式沉积于血管壁,即嗜刚果红血管病及老年斑样血管病。前者为脑膜及皮质中、小血管受累,淀粉样物质一般沉积于中膜及外膜。后者主要为皮质毛细血管受累,淀粉样物质沉积于血管壁及管周间隙,并侵入周围脑实质内形成斑块。血管性淀粉样物质的主要成分倾向于Aβ40,而老年斑淀粉样物质主要由Aβ42组成。

根据大量AD病例观察,发现AD神经炎性病理改变与老年斑样血管病关系密切,而与嗜刚果红血管病无明显相关性。散发型CAA多以混合形式或嗜刚果红血管病形式出现,这两种类型正与ApoE不同基因型在CAA形成中起不同作用的理论相吻合。

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可损伤皮质和髓质血管的中层和外膜,使基底膜增厚、血管腔狭窄和内弹力层断裂,进而引起纤维蛋白样坏死和微动脉瘤形成,容易出血。血管中膜的平滑肌细胞产生淀粉样蛋白是对血管壁损伤的一种反应(推测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血压引起的)。可溶性和不可溶性Aβ的清除能力减弱和堆积可能是CAA潜在的发病机制。

CAA出血机制:脑内小动脉壁中层淀粉样变诱发微动脉瘤形成或破裂,且ApoEε4等位基因表现者CAA发展快,ApoEε2等位基因表现者是ICH的强烈标志(纤维状坏死和微血管瘤形成)。

CAA缺血机制:血管淀粉样侵润可致小动脉透明样变、纤维蛋白样变性、纤维素性阻塞、狭窄性内膜增生、血管腔严重狭窄,导致局灶性缺血和梗死的发生。

CAA病理表现

肉眼所见CAA患者脑体积缩小,皮层萎缩,脑重量减轻,平均比正常脑重量减轻,男性减轻~克,女性减轻~克。

血管淀粉样蛋白是CAA相关性出血的一种敏感标志物,是一种同源性的嗜曙红性强的物质。镜检所见淀粉样沉积物大部分由纤维成分组成,在光镜下呈现出烟熏样外观;在用刚果红染色并在偏振光下观察时,呈现出一种特征性的黄绿色(即苹果绿)双折射。用硫磺素T和S染色并在紫外线光下观察时,会发出荧光。

淀粉样物质多沉积于动脉壁的中层和外膜中,特别在邻近外膜的外表面最明显,严重时中层弹力层完全被淀粉样物质所取代,以致中层薄弱,血管扩张,微动脉瘤形成或破裂引起出血。内膜可见洋葱样增生或玻璃样沉积,多伴有外膜胶原纤维增多和弹力层增厚。少数毛细血管外膜表面和其周围腔中也有淀粉样物沉积。此外,CAA的大脑皮层内可同时存在老年斑(SP)和神经纤维缠结(NFTs)及神细胞脱落,前二者出现量多而广泛,后者则具有选择性,三者出现部位和量缺乏相互关系。

图1CAA组织学染色。高倍镜下典型的嗜刚果红染色的血管壁,呈现“双环”状标本中可见不同程度受累的血管。由皮层向皮层下过度的区域中受累血管的分布情况:由低倍到高倍示Aβ的脑血管,集中分布在皮层及皮层下区域。

图2血管壁的淀粉样物质沉积。A:CAA大体标本,B:淀粉样物质在血管壁沉积(HE×);C:在激发光下血管壁的淀粉沉积物质为苹果绿色(刚果红×)。

图37T-MRI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CAA微出血特征。A:一位84岁女性CAA患者死后通过7T-MRI检查发现三个皮质微出血病灶。B:HE染色检测出的相应匹配的病变。C:在血管壁和血管周围Aβ沉积。D:铁染色阳性,对应于微出血1的嗜铁细胞沉积。E:微出血2对应于含有完整红细胞的圆形区域。F:微出血3相当于一个嗜铁细胞的聚集。(Heterogeneoushistopathologyofcorticalmicrobleedsincerebralamyloidangiopathy)

CAA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脑半球和枕叶、颞叶皮层和软脑膜的中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壁上,多数呈局限性、小片状和对称分布,少数可遍及整个大脑皮层,顶叶和额叶也可轻度受损,个别以额叶病变最明显。大脑白质、基底节、小脑、脑干和脑静脉很少受累。

本文来自于《脑小血管病》(科学出版社年3月出版)

赞赏

人赞赏









































中科医院曝光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zwmncx/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