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女子突然无法行走,原是患上脑动静脉瘘

年4月27日,医院神经外科一名年轻的脑动静脉畸形急诊患者经我院专家手术治疗、精心护理和康复治疗后恢复自由活动,顺利康复出院,她的一家人终于重新绽放出微笑,也令所有的医护人员倍感欣慰。

年3月12日,湖北孝感安陆市一位4岁孩子的妈妈,27岁的张女士正在和家人一起吃晚饭时,突感剧烈头痛,站立不稳,随即晕倒,呼之不应。数分钟清醒后,张女士无法站立,左侧肢体不能活动。医院就诊,急诊查头颅CT提示右侧放射冠区脑出血。

由于患者病情危重,需要进行脑部手术治疗,而当时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封城期,受疫情影响,患者经多方了解,得知医院能够开展此类手术,医院立即与医院脑神经疾病医学部主任贾继明及神经外科陈义勇主任联系后,20:00转入医院神经外科。

入院时张女士神志清楚,左侧肢体偏瘫,不能行走,患者及家属焦急万分,泣不成声,张女士爱人说:“医生,求求您,我们孩子还那么年幼,我爱人还这么年轻,她现在动不了,您一定要救救她啊!”

医院脑神经疾病医学部主任贾继明、陈义勇立即查看患者病情,安慰患者及家属说:“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救治。”

贾继明立即带领医院脑神经疾病医学部医生讨论病情,首先由神经内科马仁政主任急诊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右侧大脑前动脉远端团状血管影,考虑脑动静脉瘘。

经过术前造影评估,贾继明迅速制定治疗方案并立即启动治疗,于年03月13日进行右侧额顶部动静脉瘘切除+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由贾继明亲自主刀,在陈义勇的协助下,手术顺利完成。

脑动静脉瘘实际上属于脑血管畸形的一个类型。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VM)是一种先天性局部脑血管发生学上的变异。

在病变部位脑动脉和脑静脉之间缺乏毛细血管,致使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形成动静脉之间的短路,导致一系列脑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脑动静脉畸形发生率为动脉瘤的1/7~1/4,男性为女性的2倍,年龄高峰为20~39岁,平均年龄为25岁,60岁以上者不足5%。因此,60岁以上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应首先考虑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因。

临床表现

1.出血

2.癫痫

3.头痛

4.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

5.智力减退

6.颅内杂音

7.眼球突出

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①适用于3级以上的动静脉畸形、未出血的其他病例和因故暂不适合手术的病例

②内容包括调节日常生活(避免情绪激动、禁烟酒、疏通大便、改善睡眠、降低血压、卧床4~6周)、控制癫痫、对症治疗和防止再出血。

2.手术治疗

(1)动静脉畸形全切除

为最合理的首选治疗方案,术前应明确主要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数目、部位、来源、大小和对侧参与供血的情况;术前腰穿置管以便术中控制颅压;足够大的手术切口以便显露主要的供血动脉;必要时术中临时阻断供血动脉并静点脑保护剂;充分利用动静脉畸形周围的脑软化灶和胶质增生带;遵循先切断动脉、再小静脉、最后是大的主要引流静脉的程序;每切断一根血管后必须用双极电凝牢固焊封,步步为营。

(2)供血动脉结扎术

适用于3~4级和4级以上、不能手术切除又常有出血的动静脉畸形的姑息性手术,或作为巨大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中的前驱性手术;结扎后可明显缩小,但仍有其他脑动脉再供血而导致出血的可能。

3.介入治疗

人工栓塞术和血管内手术(脱离球囊导管、电解可脱弹簧圈)适用于不能手术切除者,以及巨大动静脉畸形切除前的准备。

医院脑神经疾病中心神经介入专家熟练开展脑血管造影、缺血性卒中急诊机械取栓、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颈动脉支架、颅内动脉狭窄球囊成形支架植入及深静脉血栓下腔静脉支架植入预防肺栓塞、抽吸下肢静脉血栓等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服务,为广大病友保驾护航,以下是成功治愈诸多患者的脑神经疾病医学部贾继明的介绍:

贾继明,医学硕士,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现任医院脑神经疾病医学部执行主任。

担任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学组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外科学系教授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贾继明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在脑血管病和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工作经验,尤其擅长颅神经疾患(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愈率近%。先后发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完成北京市科委及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等科研课题3项。

咨询电话

神经外科护士站:

-

神经外科医生办公室:

-

THE

END

文:刘艳

编辑:李赐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zwmncx/5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