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自己曾经诊治过一位患者,突发言语及肢体活动障碍,当时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因错过溶栓时间,给予双抗突击及活血化瘀,清除自由基等综合治疗十天好转出院,入院期间检查头颅MRA检查无明显异常,因治疗效果满意,患者一直随诊于我,后来病人无不适,要求输液住院一次,复查头颅MRA,因未注意头颅血管定位像,裁剪后的MRA图像回报无异常,没有引起特殊注意。后又因头晕耳鸣入住院一次,再次复查头颅MRA显示左侧颈内硬脑膜动静脉瘘,再回过头来查看一年前的影像其实就有异常,为此因忽略了一年前的影像心生遗憾。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我们除了要看影像报告外还要学会自己掌握自己专业的影像阅片技术。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共同复习一下硬脑膜动静脉瘘吧。
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s,DAVFs)是海绵窦、侧窦、矢状窦等硬膜窦及其附近动静脉间的异常交通,为颅内外供血动脉与颅内静脉窦沟通,多见于成年人。硬脑膜动静脉瘘是发生在硬脑膜的动静脉分流,其供血动脉为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或椎动脉的脑膜支,血液分流入静脉窦。由于动脉血液直接流入静脉窦而导致静脉窦内血液动脉化及静脉窦内压力增高,从而使得脑静脉回流障碍甚至逆流,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代谢障碍、血管破裂出血等病理改变。
硬脑膜动静脉瘘临床较少见,可见于任何年龄,多为后天获得,常由于外伤、炎症或肿瘤(如脑膜瘤)压迫等原因造成硬膜大静脉窦的狭窄或闭塞形成的病理改变,形成的病理基础主要是由于硬脑膜大静脉窦的狭窄或闭塞,异常增粗的一侧或双侧颈外动脉分一个或多个瘘口向静脉窦内的大量供血,造成窦内静脉血动脉化改变,以致于窦内压力异常增高,使窦内血液逆流入原大脑凸面或深部的正常回流静脉,再通过侧裂静脉、岩上下窦到颈内外静脉回流。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引流静脉的部位、大小,而与供血动脉的来源无关。根据静脉引流方式的不同期临床表现分为4类:
(1)自皮层向静脉窦引流,称为顺流,症状主要由动静脉短路引起,可表现为搏动性耳鸣及颅内血管杂音,海绵窦区DAVFs可表现为突眼,球结膜充血水肿;
(2)静脉高压,血流自静脉窦逆流至皮层,称为逆流,症状由扩张、迂曲、薄壁的静脉引起,可发生颅内出血、头痛、神经功能障碍;
(3)直接引流到蛛网膜下腔或皮层静脉,使这些静脉呈瘤样扩张,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
(4)硬脑膜动静脉瘘伴有硬脑膜或硬脑膜下静脉湖,血流直接引流到静脉湖中,该型病情严重,常出现占位效应。
具体临床症状1.搏动性耳鸣及颅内血管杂音约70%病人有搏动性颅内血管杂音,杂音可在病变部位,也可遍及整头部,杂音高低取决于动静脉短路情况,若血流量大,瘘口小,则可闻及高调杂音,反之,杂音较小或无杂音。
2.头痛 约50%出现头痛,可在病变局部,也可遍及整个头部,可呈持续性、搏动性剧烈头痛,活动、体位变化或血压高时加重。
3.颅内出血 可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或血肿,脑内出血或血肿。多数作者认为是由粗大迂曲壁薄的引流静脉破裂引起的,而与瘘本身无关。颅内出血后,可表现为相应的占位效应。
4.颅内压增高其原因为:(1)由于动静脉瘘的存在,看病因形成机理第一条,脑脊液吸收障碍;(2)静脉窦血栓形成,影响颅内静脉回流及脑脊液的吸收;(3)引流静脉呈瘤样扩张,可发生硬膜下静脉湖,产生占位效应。
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可表现为精神错乱、痴呆、肢体无力、脑卒中、脑积水及癫痫等。复视、视力减退及走路不稳,也是常见症状,可能系扩张静脉或窦的机械压迫。
疾病诊断方法:1.血管造影:造影时可发现瘘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的迂曲扩张,当静脉窦压力过高,皮层静脉回流不畅时,特别是直接由皮层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可见有弥漫性皮层静脉扩张、迂曲呈蚯蚓状或瘤样扩张,引流静脉或静脉窦常在动脉期即显影,但静脉窦循环时间较正常的循环时间长。
2.CT和CTA图像CT图像表现主要有骨质异常,硬膜窦异常扩大及脑血管的异常,如颅骨内板血管压迹明显,大静脉窦的异常扩张。病情发展严重时甚至可见广泛的脑皮层静脉迂曲扩张,呈蚯蚓状。
3.MRI(核磁共振成像)和MRA其影像学显示类似于CT、CTA,但其分辨率较CT、CTA高,可以提供患者蛛网膜下腔及脑实质的情况,能较清楚地显示瘘口、增粗的供血动脉,迂曲扩张的引流静脉及静脉窦的情况,MRI显示瘘口紧邻硬膜窦,并有“流空”现象,可提示本病。
医院神经内一科白鸽医生供稿
医院神经内一科
联系-、
急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