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镇痛需要给试验剂量吗怎么给

产科的分娩镇痛,一直让麻醉医师很担心。在产科医师、助产士以及产妇的“无理”要求下,麻醉安全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对于分娩镇痛中的硬膜外镇痛技术来说,试验剂量原本可以避免很多意外和并发症,然而……

下面我们从《产科麻醉学》中摘取部分关于分娩镇痛试验剂量的一些内容分享给大家:

硬膜外给予“试验剂量”是为了鉴别硬膜外导管是在硬膜外腔还在血管内或者蛛网膜下隙,以防止给予大剂量局部麻醉药后导致全脊髓麻醉或全身局麻药中毒反应。

硬膜外阻滞期间可能由于药物剂量计算错误或药物误入蛛网膜下隙注射导致全脊髓麻醉。ASA产科麻醉责任索赔数据库分析发现,孕产妇死亡或脑损伤的最常见原因是椎管内麻醉高平面,80%与硬膜外麻醉相关,20%与腰麻相关。

硬膜外穿刺时导管误入血管的发生率为5%~10%。由于使用分次给药并使用试验剂量,加入15微克肾上腺素以排除导管误置入静脉或蛛网膜下隙,局部麻醉毒性引起的不良事件减少。最新的ASA数据库审查没有发现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的案例。

(1)理想的试验剂量必须对产妇和胎儿是安全的、可靠的,以及所给药物对于鉴别导管置入血管还是硬膜外腔具有高灵敏性和很好的阳性预测价值。

(2)如果要应用大剂量高浓度的局部麻醉药(例如手术分娩准备、择期剖宫产的硬膜外麻醉,以及产后输卵管结扎需再使用硬膜外麻醉时),那么试验剂量是至关重要的。有些学者认为,当用中等容量的低浓度局部麻醉药时(如分娩镇痛),试验剂量是非必要的。

(3)传统试验剂量通常由一种低剂量的局部麻醉药(如0.25%丁哌卡因3~5ml(7.5~12.5mg),或1.5%利多卡因(45~60mg),或2%的氯普鲁卡因(60mg))加15微克的肾上腺素组成。若注药5min内出现运动神经阻滞或注药20~40s内心率较基础值增加了25~30/min,则认为试验剂量反应阳性,并分别作为导管置入蛛网膜下隙或血管内的判断依据。

(4)在不适合使用含肾上腺素的试验剂量的硬膜外麻醉时,也可使用“双试验剂量”法。两次试验剂量均使用单纯的2%利多卡因:给40mg(2ml)鞘内试验剂量之后5min内给予mg(5ml)的试验剂量。这个测试方法适用于因病情危急,需行紧急手术分娩而迫切需要有效的硬膜外置管。在每次给药后,必须严密监测产妇情况以减少产妇和胎儿出现危险。

(5)在分娩镇痛时使用试验剂量尚存在争议。

①用于分娩镇痛的低浓度局麻药发生全身中毒的风险很低。然而,如果必须行剖宫产,则可能需要使用大剂量高浓度的局部麻醉药。

②理论上,肾上腺素能引起子宫胎盘血流减少,然而在动物模型中,这种影响是短暂的且不会影响胎儿的健康。

③由于很难鉴别心动过速是由肾上腺素引起的还是由产妇宫缩疼痛引起的,故试验剂量的特异度降低。若要给予试验剂量,则应该在两次宫缩期之间进行。

④由于临产妇使用肾上腺素可引起不可预测的心率增快而使试验剂量的灵敏度下降。一些学者提倡在鉴别试验剂量的阳性反应时,应将给药后2min内最高心率与注药前的基础心率进行对比。阳性反应是指心率增加10/min,而非传统的25~30/min。

⑤在腰硬联合麻醉时,许多麻醉医师选择立即开始硬膜外给予稀释的局麻药,而不使用试验剂量。因此,这种情况下试验剂量的价值还不能确定。

(6)很多麻醉医师推荐给任何局部麻醉药都应常规分次给药,并经常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局麻药中毒的主观症状(如耳鸣、口周麻术等)。然而,当给予低浓度局麻药时,可能不会出现上述症状。每次局麻药的使用都应该视作一次“试验剂量”。

(7)建议改用其他试验剂量

①当加入5微克的异丙肾上腺素做试验剂量呈阳性反应时,更容易引起心动过速,且对胎盘血流量几乎没有影响。然而,目前仍缺乏异丙肾上腺素对人体神经毒性方面的研究。

②将多普勒探头放在产妇的心脏区域,经硬膜外导管注入一定量的空气(1~2ml),可用来检测硬膜外导管是否误人血管。然而,硬膜外使用空气可能会增加“斑块”或“斑点”样阻滞不全的发生。

③硬膜外推注芬太尼,观察是否会引起头晕等主观症状,可以作为判断硬膜外导管在血管内还是在硬膜外腔的依据。

④高比重的局部麻醉药能够更好地鉴别导管是否处于蛛网膜下隙。

(8)一些特殊情况应慎用试验剂量。例如,接受β受体拮抗药治疗的合并有子痫前期和心脏瓣膜狭窄的产妇,使用试验剂量导致的心动过速会加大产妇发生意外的风险。

参考文献及更多产科麻醉前沿内容:详见《产科麻醉学》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zwmjsy/6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