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5版脂肪母细胞瘤

定义:

脂肪母细胞瘤(Lipoblastoma)是胚胎性白色脂肪的良性肿瘤,如果切除不完全,可能会局限性或弥漫性,有局部复发的趋势。

ICD-O编码:

/0脂肪母细胞瘤

ICD-11编码:

2E80.1和XH8L55脂肪母细胞瘤和脂肪母细胞瘤病

相关术语:

不推荐:胎儿脂肪瘤;胎儿细胞性脂肪瘤;胚胎性脂肪瘤;先天性类脂肪瘤;儿童期脂肪母细胞肿瘤。

亚型:

局限性(脂母细胞瘤);弥漫性(脂母细胞瘤病))

部位:

躯干和四肢是最常见的部位。脂肪母细胞瘤可能出现在腹部、肠系膜、腹膜后、骨盆、阴囊或阴唇区域、会阴、纵隔和头/颈部(包括咽后和口腔粘膜下层)。肺、心脏、结肠和腮腺脂肪母细胞瘤也已有描述。

临床表现:

浅表性脂母细胞瘤可模拟脂肪瘤或偶发的血管畸形。脂母细胞瘤病起源于深部软组织,且更具浸润性。躯干肿瘤可能从胸外部位渗透到胸腔,或者渗透到脊柱,有报告称椎间孔或椎管内神经侵犯,需要全椎板切除术由于两种类型均会复发,因此局限性型和浸润型之间的区别在临床上不相关。脂肪母细胞瘤可压缩邻近结构并干扰功能,特别是在大腹腔肿瘤,纵隔肿瘤或以喘鸣为症状的宫颈肿瘤中。结肠和肠系膜的发生与肠套叠和肠扭转有关。超声检查可以检测浅表组织中高液体含量和血管性的肿瘤。MRI在T1加权图像上显示结节性肿块,其强度类似于(或低于)脂肪瘤或皮下脂肪。一部分脂肪母细胞瘤患者有发育延迟或异常,癫痫发作,先天性畸形或家族性脂肪瘤,可能与包括PLAG1基因的较大的8q染色体改变有关。

流行病学:

脂肪母细胞瘤主要发生在婴儿期和儿童早期,其中75–90%的病例发生在3岁之前。脂母细胞瘤在大龄儿童和青少年中较少见,在成年人中很少见。男性的发病率略高。

发病机制:

脂肪母细胞瘤通常表现出简单,假二倍体或超二倍体核型,其特征是8q11-q13的结构改变(易位,倒位,插入或环状染色体),导致PLAG1(发育受调节的锌指转录因子基因)重排,具有特征性特征。最常见的数值变化是8号染色体的一个或多个额外副本,带有或不带有并发的8q11-q13重排。已报告PLAG1脂肪母细胞瘤中的融合基因伴侣包括HAS2(8q24.13),COL1A2(7q21.3),RAD51B(14q24.1),COL3A1(2q32.2),RAB2A(8q12.1-q12.2)和BOC(3q13。2)。PLAG1转录上调导致异位PLAG1表达是PLAG1启动子元件被伴侣基因之一的组成型活性启动子区域替换的结果。PLAG1重排可能是细胞遗传学的。由于紧密接近RAB2A和PLAG1,重排PLAG1可能难以通过FISH与此融合事件。未知的代表潜在肿瘤发生机制的8号染色体的多余拷贝是否是野生型的。脂肪母细胞瘤PLAG1融合伴侣不同于多形性腺瘤中报道的那些。然而,RAD51B-PLAG1已在子宫黏液样平滑肌肉瘤的亚型中被发现。

大体:

脂肪母细胞瘤的直径通常为2–5cm。

组织病理学:

脂肪母细胞瘤具有典型的小叶结构,被纤维血管结缔组织分隔的片状脂肪细胞。粘液样区域显示出具有原始间叶细胞的丛状血管模式。脂肪细胞具有成熟谱系,范围从原始的星状或梭形间质细胞,到多泡化或小的印戒样脂母细胞,再到成熟的脂肪细胞。这些细胞类型的比例因病例和小叶而异。脂肪小叶本身偶尔也会呈现带状成熟结构,周围和纤维间隔附近为未成熟的粘液样细胞,小叶中央为成熟脂肪细胞。粘液样区域偶尔会出现与粘液样脂肪肉瘤相似的粘液湖。类似脂肪瘤或纤维脂肪瘤的成熟区域有稀疏脂肪母细胞。肥大细胞常见。其他组织学表现包括成纤维细胞增生伴胶原沉积、软骨样化生、髓外造血、慢性炎症和稀疏的多核或花状细胞。可见核深染和轻度核异型性。核分裂非常罕见,并且没有异常的核分裂。

脂肪母细胞瘤的脂肪细胞对S、CD56和CD34阳性。核p16表达常见于脂肪肉瘤,仅见于一小部分脂肪母细胞瘤,原始的间叶细胞通常对desmin阳性。

诊断分子病理学:

在某些情况下,发现PLAG1重排/拷贝数增加,支持诊断。

必要的诊断标准:

必要的:分叶状脂肪细胞团,不同程度的成熟谱系,被纤维血管隔开。

预后和预测:

脂肪母细胞瘤良性,切除后预后良好。13–46%复发通常是由于切除不完全所致,可能在一次切除后的6年内发生复发,应支持长期随访,最好通过MRI或超声检查对浅表性肿瘤进行评估。已经报道:多次复发有局部浸润性行为,但是再次切除还是有效的。没有转移的风险。

山东张福志

扶贫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zwmjsy/101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