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上蠲痛汤与头痛
一、清上蠲痛汤优于五苓散
清上蠲痛汤系我国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一书所载之方剂(麦门冬、黄芩、羌活、独活、防风、苍术、当归、川苟、白芷、蔓荆子、菊花、细辛、甘草、千生姜)。
矢数道明于书中概述了日本学者应用本方的临床经验以及他的临床体会。他总括地介绍说:本方对于那些用古方随证施治而不见疗效的顽固性头痛、慢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月经头痛、上颚脓肿疼痛,以及脑脓肿所致的头痛等均可用之而奏效。蠲,即除去之意;清上蠲痛,即清上部之郁热、除却疼痛之意。
关于清上蠲痛汤及其经验,作者曾多次发表在《汉方临床》及《和汉药》杂志上。书中作者还叙述了他选用清上蠲痛汤的临床演变过程。尤其是近年来他越来越推崇用清上蠲痛汤来治疗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及偏头痛等。他认为本方要优于他以前所惯用的五等散,其疗效甚佳。
矢数道明氏之所以善于运用清上蠲痛汤,是受了其恩师森道伯翁及其家兄治疗经验的影响。作者还进而追述了早在年11月份日本森田幸门先生就用本方治愈颜面痛的经验;其后又有石原明先生治疗上颌窦癌所致的颜面痛的经验;还有大冢敬节先生治疗由良性脑肿瘤所引起的长达八年之久的三叉神经痛,且视力消失的患者,仅用七剂而完全治愈的经验。这些人运用本方的经验,对作者都有不小的影响。
二、治验摘录
原病例9:对一脉弱、面色苍白、肝炎伴发黄疸的患者,先用加味逍遥散和紫芍六君子汤治愈了口腔溃疡,全身疲劳感亦消失,但太阳头痛未得缓解。遂用清上蠲痛汤,七日奏效。使五年多的顽固性头痛完全治愈。
原病例10: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患者,曾因三次反复出血而住院,伴有眼底异常改变,且视力障碍;尚伴有胃下垂、膝痛、肩凝等症状。其头痛甚著,非服镇痛药不能缓解。初诊认为属于中医之血证,及因气血上冲而造成的头痛,遂投以清上蠲痛汤,十五剂后头痛不见变化,然眼底所见炎症充血状态却有了显著的好转。患者头痛的部位,是由太阳穴至头顶。在初诊五个月后,患者又伴发了膀胱炎,小便不利,故采用了清上蠲痛汤与五苓散的合方。结果头痛显著好转,仅偶尔服用镇痛药。在关于后世方与古方合用的问题上,作者还以连珠饮(即四物汤与苓桂术甘汤之合方)为例,说明二者混合应用在临床上是不乏其例的。
原病例11:在此病例中,作者追述了森田幸门先生治疗三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仅服一剂清上溺痛汤而即刻奏效的经验、随之介绍了自己运用本方的一个治验例:顽固性头痛患者,病程长达二十年之久,服用本方仅二剂,即迅速奏效。
原病例12:作者介绍了一例颇为奇怪的病人,其右颜面部高度过敏,受不得风吹,逢雨季或气温偏低则病甚;触摸不得,甚而用餐及言语皆受影响,或痛或麻。作者认为象这样的三叉神经痛发作性的患者,本应以五苓散取效,然用后却仅改善了麻的症状,最后还是改用了清上揭痛汤后,才逐步获得缓解。
原病例13:作者介绍了一个拧绞样头痛难忍,日痛二次的患者。此人还伴随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候:全身疲乏、眩晕、心悸、气短、肩凝以及复视等症。结果也采用本方,仅一个半月许,即基本治愈。
原病例16:一阳虚病人,经用五苓散和清上蠲痛汤治疗后,不仅病情改善治愈,而且机体的抵抗能力亦发生变化,虽有感冒情形,其三叉神经痛竟不发作。
在原病例20中,作者还介绍了清上蠲痛汤对经期头痛的效果。
三、矢数道明点要
关于清上蠲痛汤何以能治疗上述诸种病症,矢数道明氏最后用这样一句话概括:本方主要适用于气、血、水三者的郁滞和内寒的停留所造成的病症。
作者在本书第二编《论说篇》中,还有关于清上蠲痛汤的运用综述一文。其中又另行介绍了十二个病例,并就五苓散、半白夭麻汤、吴茱黄汤、川芎茶调散、选奇汤和香芎汤的鉴别运用,介绍了他的个人经验。
五苓散—头痛,以口渴、小便不利为特点;
半白夫麻汤—头痛,伴有眩晕和呕吐;
吴茱萸汤—头痛,伴呕吐心下痞及寒冷感;
川芎茶调散—头痛,伴鼻塞和妇女血脉病症;
选奇汤—头痛,以眉间部疼痛为特征;
香芎汤—头痛,以偏头痛内热型者为特征。
矢数道明除了介绍其运用清上蠲痛汤的治疗经验而外,还中肯地指出了其应用本方不仅无效反而加剧的三个病例。并认为这同患者过敏性体质有关,应采用本方与五苓散的搭配方时却能获得较好疗效。(摘编于日本矢数道明《汉方治疗百话》第四集于天星王征摘编柯林审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