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是大脑细胞和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而偏瘫、吞咽困难、语言认知障碍等是最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目前对这些后遗症治疗,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康复治疗。但是错误的康复治疗,不仅对患者无益,反而危害更大,下面我们为大家总结了常见的偏瘫患者康复的几大误区。误区一:打针吃药就能治好偏瘫(错误观念,乱治疗,白花钱)大部分老百姓认为,治疗中风偏瘫最好的办法就是打针吃药才能治好。对脑梗塞来说,如果脑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细胞持续缺血超过6个小时,就会发生不可逆性的坏死。在急性期使用的药物,如脱水、抗血小板聚集、调血脂的药物,对防止患者再次发病,稳定病情是有效且必须的,且在发病6小时内可以进行溶栓治疗,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而脑出血导致的偏瘫等后遗症是没有药物可以治疗的。康复治疗是目前对卒中后偏瘫等后遗症唯一有效的方法。误区二:康复治疗要等到后遗症期才开始(耽误了治疗时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很多的偏瘫患者以及家属都错误认为:康复治疗要等到后遗症期才能开始进行。导致很多患者错过了最好的康复时机(发病3个月内)。其实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事实上不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病人,只要病情平稳后,康复训练即可开始。一般来讲,脑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的训练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大多数脑出血的患者康复可在病后7~14天开始进行。误区三:康复治疗很简单,就是活动胳膊、拉拉腿(自以为是,后果严重)。这是最严重错误的观点。康复训练必须在经过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士指导下,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每一个动作的训练,都不是随意的。很多患者都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疼痛、肩手综合征等问题;这些都是因为患者没有按照康复医师以及治疗师的要求导致的,其后果非常严重,很可能导致患者终身残疾。所以康复治疗不要自作主张、自以为是进行,要按照医生、治疗师、护士的指导来做。误区四:肢体活动越用力越好,患者感觉越疼越好(方法错误,造成新伤)。当人体的感觉功能和肌肉张力正常时,肢体的运动会受到本能的自我保护。如果活动关节的力度和范围超越了患者平时的活动范围,就会感到关节的疼痛,尤其是老年人的韧带和关节囊的老化,肌肉此刻也会出现反射性收缩以对抗不适当的运动,触发机体的保护机制。如果保护机制不存在了,关节任由外力拉到平时不能达到的活动范围,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等组织就会受伤。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患病早期就处于肌肉松弛瘫软的状态,患者家属或没受过专门训练的护理人员冒然在其患侧肢体帮其做过多的被动运动,极易造成患者软组织损伤,甚至引起关节脱位、肌肉拉伤、骨化性肌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及恢复的效果。肢体活动并不是越用力越好,康复训练应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误区五:反复练习痉挛加重(徒劳无功,百害无一利)。很多患者已经认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反复刻苦训练,最终痉挛越来越严重。其实偏瘫患者的患侧肢体在度过了软瘫期后部分会过渡到痉挛期,肌肉出现张力痉挛,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以缓解,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而错误的训练方法,则会加重患者的痉挛模式,使患者一直处于痉挛期而无法到达分离期,从而影响患者整体恢复。康复训练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简单重复的肌力训练并不能帮助患者更快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合理的康复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误区六:下地走路越早,恢复就越快越好(难看笨拙易跌倒)。偏瘫患者如果急于开始步行训练,则会出现异常步态。过早下地和不当训练,使患者无法达到正常的步行能力,反而会出代偿从而严重影响后期的步态训练,导致患者步态异常甚至伴随终生。只有经过治疗师的不断评估和训练指导后,才能形成较为接近正常的步态,提高步行效率。最后患者还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和低盐饮食为主,适当多吃含优质蛋白丰富的瘦肉、鱼类、乳制品和大豆制品,少吃动物脂肪,多吃蔬菜和新鲜水果,戒烟戒酒。对于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应坚持进行积极治疗且遵医嘱定期体检复查。
康复医学科·徐祥生
总策划:黄湘云、李锟
主编:孙克国、杜红刚
编辑:张厚琪、蒋立杰
往期推荐
医院联姻“医联体”优质高效服务人民—我院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人事任免黄湘云同志任党委书记、李锟同志任党委副书记、院长
"七十余载救死扶伤薪火相传"医路新医院宣传片震撼发布!
医院年新年献词——落子无悔,抉策向前,在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llxzwmy/10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