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课堂被膜脑室系统血管

刘军连简介 http://m.39.net/pf/a_4305593.html

脊髓和脑的被膜

脊髓和脑的外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图9-82,图)。它们对脊髓和脑有支持和保护作用。脊髓和脑的三层被膜均在枕骨大孔处万相移行。

一、硬膜

硬膜厚而坚韧,位于三层被膜的最外层。其中包被脊髓的部分称为硬脊膜,包被脑的部分称为硬脑膜。

(一、硬脊膜)

硬脊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呈管状包被脊髓。其上端附于枕骨大孔的边缘,并与硬脑膜相延续;下部从第2骶椎水平向下逐渐变细,包裹终丝,末端附于尾骨。

硬脊膜在椎间孔与脊神经的外膜相延续。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有一窄隙,称为硬膜外隙。

由于在枕骨大孔边缘,硬脊膜与骨膜紧密相贴,故此间隙不与颅内相通。硬膜外隙略呈负压,内含静脉丛、淋巴管、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并有脊神经根通过。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就是将药物注人此隙,以阻滞脊神经的神经传导。

(二)硬脑膜

硬脑膜由内外两层膜紧密结合而成,两层膜之间有血管和神经通行。其外层相当于颅骨内面骨膜,故无硬膜外隙。

硬脑膜与颅盖骨之间结合疏松,故颅盖骨骨折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硬脑膜与颅底骨之间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时易同时损伤硬脑膜和脑蛛网膜,以致脑脊液外漏。

硬脑膜不仅包被脑的外面,而且内层折叠形成若干板状突起,分别伸人脑的裂隙之中,形成隔幕。其中伸人大脑纵裂的突起,呈矢状位,形似镰刀,称为大脑镰;伸人大脑横裂的突起,量水平位,形似幕帐,称为小脑幕。小脑幕前缘游离形成一切迹,称为幕切迹。

幕切迹与颅底内面斜坡上缘之间有中脑通过。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隔成上、下两部分,当上部病变引起颅内压力增高时,位于小脑幕切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可被挤压至小脑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压迫大脑脚和动眼神经,出现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同侧瞳孔散大等症状。

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形成腔道,内含静脉血,称为硬脑膜窦。窦壁内面衬有内皮细胞,但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硬脑膜窦损伤时出血不易止住,易形成颅内血肿。

主要的硬脑膜窦有:

1.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上缘内,其后端与直窦.横窦在枕内隆凸处汇合,此汇合处称为窦汇。

2.直窦: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向后通窦汇。

3.横窦:成对,在小脑幕后缘内,沿颅后窝的横窦沟走行,连接窦汇与乙状窦。

4.乙状窦:成对,位于乙状窦沟内,是横窦的延续,在颈静脉孔处移行为颈内静脉。

5.海绵窦:位于蝶骨体两侧,其内腔不规则,呈海绵状,故称海绵窦。左右海绵窦之间以数条横支相连,海绵实前方接受眼静脉,向后注人横突或乙状窦。由于面部静脉与眼静脉间有交通,眼静脉向后又通海绵窦,所以面部感染时,有可能波及海绵窦,引起海绵窦的炎症或血栓的形成。

二、蛛网膜

蛛网膜位于硬膜的深面,是一层透明的薄膜,跨越脊髓和脑的沟裂,包括脊髓蛛网膜和脑蛛网膜两部分,相互延续。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隙,隙内充满脑脊液,还有许多小纤维束将两层膜相连。在某些地方,蛛网膜下隙内的小纤维束消失,腔隙变大,称为蛛网膜下池。

在小脑与延髓之间,腔隙扩大成为小脑延髓池;

在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之间,腔隙扩大成为终池,终池内已无脊髓,只有马尾和终丝。临床上常在小脑延髓池和终他进行穿刺,抽取脑脊液或注人药物。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旁形成许多小的突起,突人上矢状窦内,称为蛛网膜粒。

蛛网膜下腺内的脑脊液经过蛛网膜粒渗人上矢状窦内,最终回流人颈内静脉。

三、软膜

软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在脊髓和脑的表面,并伸人脊髓和脑的沟裂中,包括软脊膜和软脑膜两部分。

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上的毛细血管形成毛细血管丛,与脑室壁上的室管膜上皮一起突人脑室,形成脉络从,脑脊液即由此产生。

一、脑室脑室是脑中的腔隙,包括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脑室壁内衬以室管膜上皮,脑室腔内充满脑脊液,每个脑室内均有脉络丛。

(一)侧脑室

侧脑室左右各一,分别位于左右大脑半球内。侧脑室分为四部分:

1中央部:位于顶叶内;

2前角:伸入额叶内;

3后角:伸入枕叶内;

4下角:伸入颞叶内。

左右侧脑室各自经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二)第三脑室第三脑室为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呈矢状位的裂隙,向上外方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后下方借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三)第四脑室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其底即菱形窝,其顶形如帐篷,朝向小脑。在第四脑室顶下部,菱形窝下角正上方有一孔,称为第四脑室正中孔,靠近菱形窝两个侧角处各有一孔,称为第四脑室外侧孔它们皆与蛛网膜下隙相交通。第四脑室向上通中脑水管,向下通脊髓中央管。

二、脑脊液脑脊液由脉络丛产生,一般认为约95%的脑脊液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脑室、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隙中,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以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成人脑脊液总量约mL,处于不断产生、循环和回流的平衡状态。其循环途径为:由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左有室间孔流人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从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然后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内,回流入血液中。

如果脑脊液循环发生阻塞,可导致脑积水和颅内压升高,使脑组织受压迫发生移位,甚至形成脑疝而危及生命。

脑的血管

一、脑的动脉

供应大脑的动脉分支可分两部分:皮质支(供应皮质和髓质浅层)、中央支(供应髓质深层、基底核和间脑)

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经颈部上行至颅底,穿颈动脉管入颅腔。分支有: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

2.椎动脉:

起自锁骨下A,经枕骨大孔入颅腔,穿第6-1颈椎横突孔

3.大脑动脉环: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

二、脑的静脉

脑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浅、深两组

浅静脉位于脑的表面,收集皮质和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

深静脉收集大脑深部的静脉血。

两组静脉的血液最终经硬脑膜窦回流入颈内颈内静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llxzwmy/10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