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加医院的RaymondJ等学者回顾性分析了TCD血流速度和血管造影血管痉挛之间的关系,其文章发表在年11月的《AJNRAmJNeuroradiol》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经颅多普勒(TCD)超声具有无创,使用方便的特点,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检测患者血管痉挛风险的常用手段。但TCD在血管痉挛诊断中的准确性尚需进一步验证,因TCD假阴性可导致血管痉挛相关性脑梗死,假阳性可能导致包括过早或重复导管造影、血管成形术等过度干预措施。此外TCD界定血管痉挛尚存在其它问题:第一、尽管有文献报道当血流速度小于cm/s时不存在血管痉挛,当血流速度大于cm时存在严重血管痉挛,但尚缺乏判定血管痉挛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平均值;第二、目前尚缺乏基于血管狭窄程度判断临床有阳性意义的血管痉挛方法。第三、就个体而言,尚缺乏公认的血管痉挛评分。此外,单纯分析中动脉局部血流速度,能否准确反映血管痉挛情况同样存在争议。相反,使用脑血管造影的其它主要问题对血管痉挛的诊断阈值过低(管腔直径减小33%或25%)。临床实际工作中,大部份病人症状性血管痉挛患者的具体血管狭窄程度尚无统一标准,但临床显示至少应大于50%。既往关于TCD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研究多集中于研究TCD判定血管痉挛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对于究竟患者TCD阈值达多少时需要抗血管痉挛治疗尚缺乏研究。为此,来自加医院的RaymondJ等学者回顾性分析了TCD血流速度和血管造影血管痉挛之间的关系,其文章发表在年11月的《AJNRAmJNeuroradiol》杂志上。
材料和方法作者回顾性收集了7年1月至年12医院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在血管痉挛风险期(第3-12天)进行TCD监测,动脉瘤治疗后5-9天常规进行常规血管造影。每个血管段(ICA、M1、A1和基底动脉)获得一个平均流速(MFV)值,阈值如下:无/轻度血管痉挛:33%血管狭窄;中度血管痉挛:33%-50%的血管狭窄;严重血管痉挛:50%的血管狭窄。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Youden指数和最小可接受敏感性模型研究每段血管和每名患者的血管特异性经颅多普勒速度。探讨最佳平均血流速度阈值,以计算TC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患者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定义是:在除A1以外的任何大动脉段中,血管造影狭窄至少为50%。
研究结果在例患者中,当参考血管造影管腔狭窄程度分别为33%、50%和66%时,约15%、8%和4%的动脉出现血管痉挛(表1)。造影证实血管痉挛部位的平均流速显著升高(P0.),基底动脉节段的MFV显著低于前循环动脉节段的MFV值(P=0.),但针对每一节段的探索性分析无法得出适宜的平均流速阈值。Youden和最小可接受敏感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血管造影证实血管痉挛的每位患者中,前循环的平均流速阈值约为cm/s,后循环的平均流速阈值为80cm/s(≥50%),产生的敏感性为80%–90%(95%CI,0.77–0.96),但相应的特异性为50%(95%CI,0.40-0.56)。表2总结了对应于80%最小灵敏度(以及相应的特异性和95%CI)的最佳速度。
图1.有或无血管痉挛患者的平均流速,定义为33%(A)、50%(B)和66%(C)血管狭窄。显示了前后循环血管的MFV阈值(虚线)。注意,对于所有单独的动脉段,痉挛血管的MFV显著较高。4个星号表示P0.;2个星号,P0.01;1星号,P0.5。误差条表示95%的置信区间。
表1.每动脉段对应于Youden指数的TCDMFV优化了检测50%血管痉挛的敏感性和特异性。AUC表示曲线下的面积。
表2.检测50%血管痉挛时不同最小敏感性的每位患者TCDMFV阈值。a当超过1个阈值时,确定严重血管痉挛。
研究结论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血流速度增加与血管造影血管痉挛之间存在普遍的相关性。因此,TCD检查结果可以提醒临床医生注意血管痉挛的可能性,以及需要对患者进行仔细评估和检查。然而,目前尚无法准确给出血管造影狭窄≥50%患者和未狭窄患者的MFV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