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神经医学科介入团队成功实施一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为患者解决了随时可能破裂而危及生命的颅内动脉瘤。年11月14日中午14点,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了一位突发剧烈头痛的女性患者林玲(化名),今年54岁。经患者自述其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小时前在工作时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经急查头颅CT报告显示林玲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医学科主治医师刘璐接到会诊电话后立即赶到急诊医学科进行会诊。经神经系统查体并细询问病史,考虑林玲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性大,Hunt-Hess分级Ⅱ级,病情危重。刘璐医生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建议急诊行脑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同时立即向科主任戴晶汇报患者病情。接到病情报告的戴晶主任与放射科导管室医师积极对接,很快为患者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林玲为右侧后交通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伴有子瘤,随时可能会再次破裂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应积极通过介入手术栓塞动脉瘤。戴晶主任与林玲家属在术前谈话中详细告知林玲病情,林玲脑动脉瘤是局部血管向外膨大形成的囊性瘤体,脑动脉瘤易在突发用力、紧张、疲劳等血压突然升高过程中突然破裂,引起致命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林玲动脉瘤已经首次出血,随时可再次破裂出血,致死率高达60-70%,须立即手术治疗。家属商议后同意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手术方案。在手术麻醉科、导管室密切配合下,手术由戴晶主任和刘伟副主任医师共同完成,用时近2小时并获得成功。术后,多角度造影显示林玲动脉瘤完全栓塞,支架形态良好,载瘤动脉无狭窄,远端末梢血管供血正常。经过重症医学科以及神经医学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林玲术后病情平稳,预后良好,于11月21日出院在家中休养。据神经医学科戴晶主任介绍,颅内动脉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它是由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因素,导致血管壁因长期受到异常血流冲击使其局部变得薄弱,进而形成瘤样突起的一种脑血管病变。就像在脑血管壁上吹起一个随时可破的“气球”,一旦破裂,动脉血管内的血液便会喷涌而出,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甚至脑内大出血危及生命,死亡率达30℅~40℅,常被比作颅内的“不定时炸弹”,是最危险的脑血管病之一。目前,治疗动脉瘤的手术方式有两种:即开颅夹闭术和微创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需打开颅腔、分离脑组织以显露动脉瘤,在瘤颈部位放置动脉瘤夹夹住瘤颈,从而阻断动脉瘤的供血,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患者恢复慢;介入栓塞术则是指通过股动脉插管,将弹簧圈、支架等介入材料送入动脉瘤体和载瘤动脉、致密填塞瘤腔,避免再次破裂出血,达到治疗目的,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该手术的顺利开展成功挽救了颅内动脉瘤患者林玲的生命,是我院神经医学科团队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上取得的一次新的突破,推动了学科新技术、新项目向更高层次和水平迈进。
供稿:神经医学科刘伟
编辑:路晓丽审核:马晓蕊
责编:胡娟监审:熊健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llxzwmy/10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