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介入血管一科应用新技术ldq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样突出,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一旦破裂,引起严重的临床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急剧,剧烈头痛,形容如“头要炸开”,合并频繁呕吐,大汗淋漓,也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部分患者出血前有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

在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占第二位。据了解,颅内动脉瘤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3%-5%,动脉瘤一旦破裂,其致死率可达40%,因此对于动脉瘤的及时干预非常重要。脑动脉瘤有好几种形状,不同的形状代表不一样的瘤样改变,常见的类型有囊性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对于囊性动脉瘤主要是通过使用导管、导丝将微导管插入动脉瘤内,通过微导管向动脉瘤腔内放置弹簧圈,通过栓塞将整个瘤腔堵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有效的解除动脉瘤对人体的危害。

然而对于颅内复杂性动脉瘤,如宽颈动脉瘤、巨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因存在治疗过程复杂,治疗并发症率高等特点,其血管内治疗仍存在巨大挑战,对梭形动脉瘤来说,传统的弹簧圈栓塞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术后可能加重动脉瘤的占位效应,而且远期复发率较高。新的血流导向装置的发展更新了梭形动脉瘤的治疗理念,对梭形动脉瘤治疗结果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可在无弹簧圈的情况下,使动脉瘤完全闭塞,开启了颅内梭形动脉瘤治疗的新纪元,让临床医生和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梭形动脉瘤的原理描述起来比较复杂,但是用生活中常识来理解一点也不困难。就好比我们平时洗澡时,没有喷头直接冲洗淋浴,水流冲击力很大,如果加上莲蓬头,水流冲击力就小了很多。用这种密网支架覆盖住颅内动脉瘤以后,不仅可以把血流对动脉瘤的冲击力降低很多倍,而且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隔绝血液流动,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同时支架的金属丝密集于内皮细胞的再生覆盖,促进瘤颈口的解剖愈合。在这两种主要机制相互作用下,最终达到动脉瘤的彻底愈合。

与传统介入栓塞治疗相比,血管导向装置治疗梭形动脉瘤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等优势。我院介入血管一科团队,紧跟这些前沿技术的发展,刻苦学习钻研,成功的掌握了这门技术,今年四月份以来,已成功地为3名梭形动脉瘤患者实施了该项技术,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项技术的应用填补了我院的空白。

-END-

图文:郭世良

编辑:李燕

编审:濮林梅

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llxzwmy/102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