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今年10月份西医院导管室正式开诊运行以来,在韩城及周边地区率先开展了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使大量的脑血管病患者得到了准确诊断和治疗,填补了韩城市脑血管造影缺失的空白。近日,医院及时准确的为1例长期头痛的老年女性患者诊断颅内动脉瘤,并采用微创介入治疗技术,成功为该患者实施了动脉瘤栓塞术,彻底治愈患者长期头痛、视物模糊的顽疾,消除了动脉瘤随时可能破裂而导致死亡的致命隐患,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患者柳某,女性,67岁,家住韩城市区,8年来顽固的间歇性头痛一直困扰着这位老人,近1个月发作频繁,并伴有双眼眼眶部酸胀、视物模糊,在韩医院行头颅CT及磁共振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听闻医院在韩城市开设了分院,在老伴的陪同下,医院找专家解决自己的顽疾,经专家检查很快找到了患者的病根,竟然发现脑内有一个花生粒大小的脑动脉瘤,而且随时会破裂夺走患者的生命。
经西医院院长、神经外科专家宋锦宁教授会诊,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进一步确定诊断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大小约15mm×9mm×3mm。幸运的是动脉瘤暂没有破裂,但是这么大体积的动脉瘤,造成了脑内占位效应,这也是为什么患者长期头痛、眼部酸胀、视物模糊的原因。一旦大脑内长有动脉瘤,就如同在人体的“生命中枢”中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而且,从动脉瘤的形态来看,随时有可能突发破裂出血,危及生命。这位老年病人还患有脑血管硬化,就更增加了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概率,所以,必须尽早行手术治疗。
专家组考虑到此动脉瘤瘤体巨大,不但位置深在,相邻血管神经等解剖结构复杂,压迫正常脑组织,而且随时有可能破裂,故施行开颅夹闭的手术风险很大。万一术中动脉瘤破裂,患者非死即残。因此,宋锦宁教授决定为患者施行微创介入动脉瘤栓塞术,该手术不开颅,仅在大腿根部插一个针眼,然后将一根特制微导管在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的监测下送入颅内动脉瘤瘤腔内,再用一种特殊的铂金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专家组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一一做好了精细预案。据宋锦宁教授介绍,像这种经脑血管内操作的手术,属于高难度、高风险手术,必须有非常扎实、严谨的、过硬的神经介入技术,术中不能有丝毫误差,否则会导致术中动脉瘤破裂、大面积脑梗、或者载瘤动脉狭窄等严重后果。宋锦宁教授是西北地区最早开展神经介入治疗的专家之一,具有近30年丰富的脑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经验。
经过充分细致的术前准备,年10月26日,宋锦宁教授亲自为患者实施颅内巨大动脉瘤栓塞术,成功解除了柳某脑内这颗“不定时炸弹”。手术顺利,用时不到两小时,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载瘤血管通畅无狭窄,末梢血供充分、正常。术后,患者头痛及视物模糊症状逐步好转,未出现任何后遗症,经过5天的康复治疗,患者顺利出院回家。
据宋锦宁院长介绍,颅内动脉瘤并非肿瘤,是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脑血管疾病。形象的讲就是脑内动脉血管壁的局部膨隆,如同鼓了包的橡皮水管,一旦破裂,血管内的血液便会喷涌而出,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甚至脑内大出血,危机生命。在脑血管疾病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其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并且容易在冬天破裂出血。临床上,动脉瘤破裂往往以剧烈头痛为突出表现。像柳某这样的未破裂的动脉瘤患者也不在少数,有的没有任何症状,有的仅有轻微头痛头晕,或者视力障碍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然而,能像柳某这样,在动脉瘤未破裂前就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实属幸运。临床上,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均应常规采用神经影像技术检查,CTA及MRA基本上属于无创检查方法,可做为常规筛查颅内动脉瘤的方法,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该检查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性最高。
据悉,此项手术为韩城地区首例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填补了本地区此项治疗的空白,近来该院又对另外2例患者实施了这种高技术治疗,患者均治愈出院。这些患者手术的圆满成功,不仅得益于医院建成了省内最好的导管室,高档的德国西门子大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是目前国际上最高档设备型号,另外,更有赖于有一支以宋锦宁教授为首席专家组成的脑血管病介入诊疗团队,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种在医院才能开展的高精尖诊疗技术。该技术在交大一附院医院落地生根,是韩城及周边患者的福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