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瘤”,就认为是“癌症”,但颅内动脉瘤不是我们常说的“肿瘤”“癌症”,所以它不会扩散,当然也不需要放疗、化疗,但其危害程度不一定亚于癌症。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死亡率可高达1/3,因发病急,来不及手术即死亡的病人也不在少数,它就像埋在脑里的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取人性命。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血管病,是颅内动脉局部变脆弱后被川流不息的血流冲击,逐渐形成的一个局限性的、球样的突起,就像车胎在薄弱的地方鼓了一个包,看上去像是血管上长了一个小瘤。一旦破裂,就像撒旦幽灵被释放,潘多拉魔盒被打开,后果不堪设想。
那如何与颅内动脉瘤和平相处呢?
01正确认识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血管局限性异常扩大形成的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好发于40-60岁女性。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3%-5%,患者每年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概率约为0.95%。尽管动脉瘤破裂概率较低,但一旦破裂,致残率及致死率非常高。
颅内动脉瘤未破裂时,90%的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少数病人可能因动脉瘤长大压迫脑神经产生特殊表现,如非眼科疾病的视力下降、斜视、单眼眼球突出等。破裂后可引起脑出血或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为剧烈头痛,感觉头要“爆炸”,难以忍受,脖子发硬,通常伴随恶心、呕吐,有时伴随言语不清、走路不稳、偏盲、偏瘫,严重时可出现肢体抽搐、意识不清,甚至脑疝,呼吸心跳停止。
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检查可以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筛查,一旦发现,应及时就诊,必要时完善全脑血管造影,明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我们平时常做的体检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检查项目,根本无法知道自己体内是否有隐藏的动脉瘤,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有动脉瘤,建议做以上检查加以明确。
有的动脉瘤大,形状不规则,破裂出血风险较高,这种情况下应及时干预,拆掉隐藏的“炸弹”,降低因脑动脉瘤破裂而造成死亡的几率;但若动脉瘤小且形状规则,或者周围有坚硬的组织支撑,出血概率不高,可保守治疗,大部分颅内动脉瘤患者都是带瘤生存的,无需过度紧张焦虑。
02控制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吸烟、颅脑创伤或手术、感染、动脉瘤家族史、患些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组织发育不全综合征、多囊肾、马凡氏综合征、纤维肌肉结构不良)等。为什么呢?因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可导致脑血管壁弹性降低或者出现变性,烟草中的尼古丁在动脉瘤的发生与破裂中起重要作用,颅脑损伤或者手术可直接或者间接损伤牵拉血管致使血管壁变薄,机体感染时可产生菌栓传播到脑动脉中引起感染性或者真菌性颅内动脉瘤,家族中有人患者动脉瘤其亲人患动脉瘤概率较高,一些先天性疾病导致血管本身存在缺陷。
那如果发现自己有颅内动脉瘤,无手术指征的情况下,我们平时应注意什么减少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呢?最重要的是控制及稳定血压,谨遵医嘱服药,不要自己私下调药,同时尽量避免引起血压波动的行为,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剧烈咳嗽及运动等;再者就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饮酒、高脂饮食、过度劳累,适量运动,增强体制,平时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当然,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也相当重要,若因知道自己有动脉瘤而终日患得患失,郁郁寡欢,也会增加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应遇事冷静、不急躁、少发脾气,这对降低动脉瘤破裂风险起到很大的作用。
03建议
1.对于40岁以上特别是有高血压、吸烟、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建议定期复查影像学,主动筛查,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患动脉瘤,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
2.药物对颅内动脉瘤无直接的作用,必要时进行手术,做最根本的治疗。
供稿/审校:任志平医生
医院神经重症科
专家述评
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好的科普就是尽可能能做到“上医”---让大家知道怎样预防疾病,最起码也要做到“中医”---让大家知道怎样避免加重疾病。颅内动脉瘤潜在风险大,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正确的认识疾病,打消顾虑,反而会降低风险,带来益处,所以对于疾病的科普,就至关重要。但是,科普文章不好写,必须把专业的知识讲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虽然这篇小文章基本具备了科普文章的特征,但是还有不完善之处,应继续加油,努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