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来了支ldquo带不走rdqu

"搜狐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环球网”“中国日报网”“中文头条网”“中国网创新视点”“中国焦点新闻网”“中工网-建设频道”一同发布此文

藏区来了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记者:龙代洪墙宁川通讯员:李燕

建立好一个被服间,整理好一个抢救室,一点点的改变,或许是让病房里窗明几净,也或许关乎一条鲜活的生命;

复原好一个护士站,推来了一个病历车,一个个的制度,或许是让护士们不在楼上楼下奔波,也或许让医护质量更暖病人心田;

搭建起一个多媒体教室,制定好一个进修计划,一堂堂课程,或许让更多医护知识走进了藏区,也或许将“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永远留在察雅……

从6月26日,医院第一批援建医疗队启程赶往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察雅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注定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从零开始的艰难起步

  6月29日,是医院对口援建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队队长周健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几乎可以算援建医疗队工作的起点。

  这一天,是援建医疗队进驻察雅的第三天。队员们口唇发绀、心跳加速、胸闷、头痛等等高原反应终于逐渐消失。当3天没洗澡的队员们终于有力气去洗澡时,却发现生活区已经停水停电了。不仅如此,连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和住院部同样停水停电。

  “不洗澡事小,医院停水停电病人们怎么办?影响医疗安全怎么办?”虽然原本提前做好吃苦准备,可队员们很快发现现实比预想要的难上太多。

  这一边,周健和队友们还没商量好医院用水用电保障,那一边,一个昏迷的15岁的少年被焦医院。

  1小时前被摩托车撞倒、昏迷、头部着地、喷射性呕吐。副队长周敬和队友立即诊断“颅脑外伤,脑出血可能”,立即抢救!

  口头医嘱立即给予20%甘露醇加压静滴,用手电筒观察患者的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周敬和队员们一边检查病人,一边为赶来的当地医护人员示教讲解。

  经检查发现,患者需要紧急行头颅CT检查明确病情。但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并没有开展此项检查,必须在给予初步处理后将患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

周健队长给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讲课

——

没有固定装置,队员们就地取材,自制了简易的颈椎固定装置。为保证转院后病患的及时救治,周敬迅速写出了第一份抢救记录并做了示范,完整地将患者的受伤情况、生命体征、抢救过程和所用药物等详细记录好。

  在整个抢救过程,队员们不仅结合每一个抢救步骤进行床旁教学,更发现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种种问题。可是,条件不具备,看病却不能等。援建队员们不仅要想办法腾挪资源,更要开动脑经,用技术补足条件的缺陷。

  8月11日,诊室来了一位左手食指被驴咬伤至左食指中节开放性骨折的病员。按一般的处置程序,应该进行清创骨折内固定术。但是由于条件有限,无法进行内固定术。来自重庆的重庆市第八批援建干部张涛结合当地条件,通过清创缝合术+指骨夹板外固定术结合的方法,为病患做了及时处理,这也让病患避免了感染,保住了食指。“事后,病患几次对竖起大拇指,对张医生赞不绝口。”周健说。

  虽然没有完备的医疗场所、药品、设备,医院各项制度也并不完善,但是靠着一股巧思和倔劲,援建队秉持着“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从零起步踏上任重道远的援建之路。

  

改变从每一个“第一次”开始

  第一次在抢救室里救回病人,第一次按流程清理消毒被服,第一次建立相对隔离病房,第一次设立医生值班室,第一次建立麻醉科,第一次做无痛人流手术,第一次推着病历车查房……

  “从‘零’开始,就意味着将会有许多个‘第一次’。而每一个第一次的小的改变,医院工作更加规范、标准,更让先进的医疗救护技术得以迅速开展实施。”周健笑道。

  10月17日上午,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来了一名病人。经过B超诊断,这名病人已经怀孕3+月,而病人却毫不知情。

  “由于多年的习惯,很多藏族群众对生小孩抱着天生天养的态度,医院做产检,也说不清自己末次月经的时间,更不知道具体的预产期。”妇产科主治医师重庆市第八批援建干部程彦英说。

援藏医疗队员给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教授医疗器械使用方法

当医生将怀孕的喜讯告诉患者时,患者却沉默了。家里已有7个孩子,还能再生吗?经过与家人的商量后,这名患者选择了手术终止妊娠。

  “3+月孕不能直接进行人工流产术。必须口服药物松弛宫颈后再行钳刮术。”10月24医院时,程彦英决定用伤害较小的药物流产后无痛下行钳刮手术。

  无痛人流手术,麻醉必不可少。以前这样月份大的人流术都需医院。而现在随着援建队的到来,一度闲置的麻醉科被重建起来。队员麻醉科医生黄剑迅速与程彦英共同会诊,严格考虑在本地进行手术的可行性及风险性。

  “新麻醉科刚刚备齐必需品,能不能完成手术支持的任务?”“能”!一个简短而坚定的回答为这台手术定下最初的基调。

  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交待术前禁食禁饮的要求、解决药品和耗材、甚至为了避免突然断电,搬来蓄满电的心电监护仪,甚至连简易呼吸器,各种通气道,吸引器,吸痰管等等备用抢救用具都备了一大箱……虽然方案中只是一个简单的静脉麻醉,黄剑仍然打足十二分精神,将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

经过事先充分的准备,病人被推进了手术室。连接监护,吸空气时SpO%,心率80次/分。面罩吸氧后,SpO2上升至%。一切准备就绪。静脉注射了麻醉药物后,病人很快就睡着。半个小时后,手术成功,病人被推出手术室。

随后,病人醒来的一句话问到;“医生,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啊?”程彦英笑呵呵地告诉她:“已经好啦!”

  手术开始,手术结束,短短半个小时,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第一台无痛人流手术成功结束。

  “首例无痛人流术的成功,对援建医疗队来说,是科室重建和制度重建的成功,对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来说是医疗水平的提升,对病患来说,则是不用奔波于医院,是更加便捷、安全的就医环境。”周健说。

  传帮带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光是几个队员的援建,建立几条医护制度,购入几台设备,要改变察雅的医疗环境还远远不够。没有高水平的医疗队伍,没有严格遵守制度的医护人员,一切努力与成果,都可能付诸东流。

  “必须从人入手!从日常操作中规范每一个细节,让规范深入本地医护人员的血脉,才能真正留下一直‘带不走的医疗队’!”周健说。

  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医疗水平的高低。在援建队进入察雅前,卫生服务中心以前没有独立的护理相关规章制度,仅有的几条规范也停留于书面。

  对此,援建队制定了护理部规章制度,同时将护理查对、药品管理、消毒管理、护理文件书写等制度已落实于平时护理工作中,并针对落实的制度、流程进行质控,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

  针对人力不足,职责不明等现实存在的问题。援建队优化了护士排班,按需设岗,制定各班职责、岗位标准、岗位职责,完善了工作流程,为下一步开展优质护理打下基础。

  针对理论知识薄弱、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医院内部闲置空间,加强了理论和操作培训、考核。对实行的制度、职责援建队分次进行讲解、分析,将之内化为护士的习惯。为更好的开展患者教育,援建队制定专科护理常规,药物、饮食、疾病的健康宣教手册,方便护士学习、使用。

▲援建医疗队员诊治病人

在对本地医生的带教方面,援建队将以前由队员诊疗、当地医生翻译的模式,改为由当地医生诊治,遇到困难或不确定时,由援建队员讲解指导,引导当地医生形成自己的诊疗思路。通过每一次的针对性病例讲解,每一次的查房提升当地医生对某一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对医疗仪器的使用熟练程度。

  遇到急难险重的病患,援建队队员们更是身先士卒,用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本地医护人员。

  11月3日中午,援建队队员叶伶正准备去食堂吃午饭,就接到了值班医生的电话。当叶伶赶到急诊室,一名昏迷的初中生正躺在病床上。

  脑膜刺激征阳性、巴氏征阳性,家属说前几天便开始头疼,腹痛伴恶心。上午头疼加剧并昏迷。叶伶考虑有脑膜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可是,察雅卫生服务中心没有CT设备,无法明确诊断,必须医院继续治疗。

  紧急处理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后,叶伶发现当天只有三名临床医生,一位夜休、一位值班,一位正好请病假。其他同事们在外地进修或者休假。

  怎么办?叶伶果断拿好必需品,推着病患一起坐进了急救车,临时充当了一名急救医生。

  急救医院,患者经过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但肺叶有大片阴影。结合当地结核病高发的特点,患者可能是结核性脑膜炎,这也验证了叶伶最开始的判断。

  最终将病人安置好后,叶伶才随急救车返回,此时夜幕已经降临。医院,已经忙碌了7、8个小时的叶伶才想起中午的午饭都还没吃。

远程协助让先进技术“飞”进藏区

  不仅是床旁教学,援建队还动手搭建起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第一间多媒体教室,建立“医院-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远程医学中心”让来自上海的先进医疗技术,通过互联网“飞”进藏区。

  6月底到达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后,援建队便开始着手远程医学中心建设事宜。7月中旬在察雅县委、县政府、卫生局和县卫生服务中心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开始筹建,9月底筹建资金获批后,援建队一医院协调,购买远程会诊及教育的定制软件和用于扫描影像学资料片的扫描仪;一面与察雅县移动公司沟通,安装远程会诊与教育系统所需专用网络。与此同时远程会诊及教育场所的选定与布置,电脑、电视机等硬件设备的购置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在硬件、软件基本到位后,援建队选派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两名青年骨干医生远赴上海,至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学习软件的安装和远程视频系统的使用。

  11月21日对接并调试成功,11月22日远程医学中心揭牌。

  揭牌仪式后进行了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的首例远程会诊。医院呼吸科金美玲主任医师和护理部吴燕副主任护师为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一名39岁“肺部感染,肺部空洞待查;糖尿病;压疮”的女性患者进行了会诊。

医疗援建队员给参加察雅县卫生局举办、援建医疗队策划的首届“察雅县卫生系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人员做赛前培训

通过远程视频系统

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顿珠副主任医师和护士措西分别向上海专家汇报了病史和患者的压疮情况,接着上海医院金美玲主任医师在电脑屏模上详细地解读了该患者的胸片、进行病例分析并提出了下一步诊疗方案,随后吴燕副主任护师为该患者压疮的处理制订了详尽的治疗计划。

  当天医院骨科林红副主任医师通过远程教育系统进行了首次面对面远程授课,给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们带来了一堂有关“现场急救基础知识与实用技术”的精彩讲座。

  医院护理部吴燕副主任护师给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的全体护士讲授了《压力性皮肤损伤基础概述》。

  同日下午,县卫生服务中心的全体医护人员还通过医院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在线学习了《基层医生如何规范冠心病的诊疗》。

  “该中心的启用实现了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与上海医院之间点对点的远程会诊与教育,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让西藏察雅县病患在家门口便可直医院国内知名专家高水平、高质量的诊疗方案,对重大疾病患者,还可以提供规范化多学科医疗服务。方便患者,为患者节约了看病时间和往返的费用,也可以赢得宝贵的就诊时间。”周健说。

  不仅如此,同时通过面对面授课和网络平台在线课堂的教学方式,对全面提升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临床、护理技术水平也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届“察雅县卫生系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取得圆满成功

援建队员们一点一滴的努力,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察雅县卫生局举办、援建医疗队策划的首届“察雅县卫生系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得到全县13个乡镇卫生院的乡村医生及县卫生服务中心的积极响应。这次竞赛不仅得到了察雅县政府及卫生局的高度评价,基层医务人员也通过这次竞赛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下一步,援建队还将推动察雅县卫生局定期举办类似竞赛,进一步提升本地医护人员职业素质。

  “短短的半年时间,只靠我们队的几名队员,能做的事情太有限。只有将我们的技术、管理留在基层,为察雅培养出一批批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队伍,才真正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周健说。

网信察雅

扫描指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zwmjsy/7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