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埋着一个ldquo不定时炸弹

匡阿姨怎么也没想到,她的脑中竟然埋伏着一颗会致命的“不定时炸弹”!也幸好这一次头痛发现了潜在的危险,医生为她及时“拆弹”。

6月24日,平时身体健康的匡阿姨突发难以忍受的头痛,家人赶紧拨打,医院,头颅CT提示脑出血。匡阿姨平时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脑子里怎么会无缘无故出血呢?

神经外科章卫桥主任仔细询问病史,并对匡阿姨进行体格检查,发现阿姨神志清楚,但头痛明显,有恶心呕吐,四肢活动自如。由于没有外伤史,章主任考虑阿姨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烟雾病等脑血管畸形可能,特别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肿瘤,而是脑动脉血管上一个突起的“小泡泡”。这个“小泡泡”比正常的血管壁要薄很多,非常脆弱,神经外科医生习惯将颅内动脉瘤比作脑内的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出血,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10—15%医院就已经死亡,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高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

?????定位目标

针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行头颅CT血管增强(CTA)或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其病因。医院均已开展,特别是脑血管造影对于诊断颅内动脉瘤等脑血管畸形是国际公认的金标准,即最准确方法,已经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

章主任和匡阿姨的家人介绍了情况,家属决定直接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章卫桥主任和助手李伟强医师立即着手开始检查,注入造影剂后,医生们发现右侧颅内后交通动脉处有一个5*5mm动脉瘤,罪魁祸首找到了!虽然目前出血已经止住,但是有再次破裂出血的危险。颅内动脉瘤被发现后需要就地治疗,转院风险极大,路上随时可能出现再次破裂出血导致死亡可能。

?????微创“拆弹”

之后,医生们又为匡阿姨做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彻底解决这个“不定时炸弹”。该手术为微创手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手术技术成熟,病人恢复良好。匡阿姨两周后就出院了,未遗留神经功能损害。

“像匡阿姨这样的病例在我们余姚还不少,光今年7月份我们就收治了3例,均通过介入微创手术治疗,恢复都很好”章卫桥科主任介绍说。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薄弱部位向外异常膨出或扩张而形成的薄壁球状物。在血流的冲击下可以不断增大或发生破裂,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40-60岁。

颅内动脉瘤破裂诱因:

一般来说,情绪激动、血压忽然升高、用力排便、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剧烈运动等都是动脉瘤破裂的诱发因素。

很多病人在出血前即有阵发性头痛、眼肌麻痹、复视、头昏、颈痛等先驱症状,说明动脉瘤在破裂之前,动脉瘤壁已有病理改变。在更多的情况下,出血是在没有明显诱因时忽然发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收治的病人里有好几位是用力排便而导致动脉瘤破裂。

颅内动脉瘤会产生哪些症状与危害:

小的未破裂动脉瘤通常不导致任何症状。动脉瘤增大时对脑组织或临近的神经产生足够大的压力,可发生视野障碍、上臂或腿部麻木、无力、记忆障碍、言语障碍或癫痫发作。

一旦发生破裂,通常突发剧烈的头痛,这种头痛是犹如晴天劈裂样的剧烈疼痛,还可能出现癫痫发作,恶心、呕吐,颈强直,瘫痪;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短暂神志模糊,重者昏迷,严重时可脑疝而丧命。

常见诊断方法:

DSA: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即最准确的检查。它通过股动脉穿刺,插入造影导管至颈部血管,然后注射造影剂进行拍片检查,是一种微创的检查方法,医院已开展该检查,技术很成熟。

CTA(头颅CT血管增强):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再行CT拍片检查,而显示脑内血管,医院也已成熟开展该检查。

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栓塞术):

经皮穿刺股动脉,插入导引管,经导引管插入微导管至动脉瘤内,经微导管将铂金弹簧圈导入动脉瘤内并展开成型。接着不断用弹簧圈填塞直至瘤腔消失。随着时间的累积,瘤腔内容物机化形成稳定的结构。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康复快,且可同时治疗多个动脉瘤等优点。(神经外科李伟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zwmjsy/56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