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和水管一样,用久了难免出问题。
不过,水管坏了,换条新的就好。脑血管坏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脑血管出现紧急的意外,比如破裂了、堵塞了,就是俗称的「中风」,相信大家都听说过。
中风在老年人中很常见。
55岁之后,每增加10岁,中风的风险会增加一倍。
中风一旦发生,就会对脑部造成损害,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死亡。
尽早辨别前兆、掌握急救知识,就能把伤害降至最低。
什么是“中风”?中风,又称急性脑血管事件,具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复发率等特点,其致残率高达80%,死亡率也位居前位,经济负担更是心肌梗死的10倍。
中风根据疾病性质分两类,即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
01缺血性脑血管病由于供应脑组织血液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相应脑组织的损伤、坏死,从而引起机体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发病率在中风中占70%以上,是中风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病种。
02出血性脑血管病由于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中风中其发病率不足20%,但造成的后果往往比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
引起中风的“罪魁祸首”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往往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种族、性别、年龄、地域、生活方式、伴随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其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影响中风发病的重要因素,但这部分因素又恰恰通过适当改进能够达到预防中风发生的目的。
中风后会发生什么?中风可从多个不同方面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有些患者会完全恢复,而也有患者可能会丧失重要的功能。
提到“中风”,多数人可能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它会造成手脚活动不好或者说话不清楚。
但除此之外,中风还会引起其他更多的问题:
言语问题
中风有时导致无法说话或无法理解别人的语言,也可能会引起口齿不清;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严重影响正常的交流。
运动问题
单侧或双侧肢体活动时力量差,甚至完全瘫痪,影响正常拿东西、走路,严重时可造成“瘫痪在床”;这也许是中风患者及家人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感觉功能部分丧失
可能会造成一侧甚至双侧感觉的部分甚至完全丧失,导致身体对冷、热、疼等感觉障碍。
进食或吞咽困难
常常表现为难以将口中的食物咽下去。吞咽困难不仅会影响进食和营养问题,更为危险的是其可能引起食物通过错误的路径进入肺内,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
难以思考或交流障碍
患者容易出现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还可能出现性格和脾气的变化,患者对其他事物的反应与病前明显不同。
抑郁
中风还会导致抑郁,这也严重影响了患者康复治疗和功能的恢复。
小便障碍
无法正常排尿,既可能出现“尿储溜”(尿不出),也可能出现“尿失禁”(控制不住)。
如何才能预防中风?控制血压千万不要在血压控制正常后自行减量或停药;
对于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正常是因为用药的缘故,并不是就没有高血压了,一旦停药或不合适的减量,血压又会升高!血压的上下波动更容易诱发中风,极为危险。
寒冷冬季的凌晨,是中风的高发时间;
突然的冷空气的刺激使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管突然收缩而致血压突然升高。对于老年人来说,血管弹性下降,机体的调节适应能力下降,突然升高的血压极易诱发中风的发生。所以老年人,建议避免在冬季的清晨过早外出,而应等气温稍升、身体也活动适应开了后再外出。
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和药物,使空腹血糖控制在3.9~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应小于7%。
控制血脂对于有高血脂的人,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不仅可以降低血脂,这类药物还具有抗炎的作用,可以保护血管壁,减少血管壁的炎性反应,减少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发生,这都是经过了多个国家大规模临床试验得到证实的结果。
使用抗血小板的药物首选药物为阿司匹林,每天81~mg即可。对于有胃肠道不适反应的人,可以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对于已经有过中风的病人,可以使用更强一些的药物,如氯吡格雷,但该药诱发出血的危险更高,而且在进行任何外科手术之前必须停药至少5天,因而大大限制了使用者进行急诊手术的可能性(老年人,谁能保证不发生什么紧急情况,需要急诊手术呢)。
已经有过中风的病人,也可以选择合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来预防下一次中风的发生。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患胆囊息肉,到底应该切还是不切? 小心乳腺癌这个“沉默”的杀手 关于肺结节的那些事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