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
上午产子下午上课事件当事人年仅20岁,在产下宝宝后16天后出现浑身发软、冰冷等状况,发病4天后于年6月6日死亡。而死亡的原因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件事情令人唏嘘不已,那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呢?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或脑浅表部位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而言。临床表现
1.出血的三联征
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和血性脑脊液。
2.出血前(特别是动脉瘤破裂前)的先兆症状
可表现为头痛、嗜睡、眼球运动障碍(动眼神经麻痹)、三叉神经分布区疼痛和项背部疼痛。
3.出血的典型表现
突发的性质不确定的剧烈头痛(有生以来最严重的头痛),可伴有或不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脑神经麻痹)和颈项强直。
4.出血当时的症状
可有剧烈头痛、畏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可有眩晕、项背痛或下肢疼痛,半数有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等精神症状,以一过性意识障碍为多见,20%~30%合并脑积水,出血后1~2天可出现脑膜刺激征。
5.神经功能损害
以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常见,多提示同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或大脑后动脉瘤;20%可有偏瘫。
6.癫痫
以大脑中动脉(MCA)瘤术后常见。
7.脑血管痉挛征象
以起病后第1周多见,可有短暂性局限性定位体征、进行性意识障碍、明显的脑膜刺激征和脑血管造影示血管痉挛变细。
8.心律失常
约半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心电图改变。
9.其他
1%可出现颅内杂音;部分患者可有数日内低热。
刘建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任,脑血管病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
主编和参编专著7部,发表论文余篇。
近来,脑防委推出了《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所有类型的脑卒中的死亡率最高的,没有及时干预第一次破裂出血死亡率高达40%-50%,第二次破裂出血死亡率高达80%。它的预后非常差,但是及时治疗,治愈率很高。
刘建民教授认为在中国的病因诊断率和病因的治疗率不能令人满意,推出规范的目的是提高病因诊断率和病因的治疗率。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病因是大血管破裂,而颅内动脉瘤破裂占70%左右,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也是最危险的一种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指的是颅内动脉瘤出血。动脉瘤治疗方法现有外科手术和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八九十年前,利用夹闭动脉瘤开颅手术治疗动脉瘤;随着外科学微创发展,尤其是影像技术和材料技术发展,通过影像的方法,用非常精细的介入材料通过血管内到达动脉瘤,利用微创介入术治疗动脉瘤。
介入治疗动脉瘤方法在过去的20年蓬勃发展,具有微创、损伤小、恢复快,总体效果好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重要的RCT研究,将传统的开颅手术夹闭和微创介入治疗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微创介入手术疗效优于是传统的开颅手术夹闭,所以当两种治疗方法都适合患者时,首选介入手术。动脉瘤破裂后伴有颅内大的血肿,或者因为形态或者部位不适合介入手术,选择开颅手术治疗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介入治疗的影像技术和材料技术在过去十多年的进一步发展,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不断的拓展,在欧洲和美国介入手术治疗比例占70%~80%,外科手术的趋势是微创化和微微创化。
点击阅读原文,WIFI下在线观看视频,精彩流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