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辅导孩子写作业,确实是一件令家长崩溃的事。
今年年初,陕西一位正处于怀孕期间的母亲,因为在辅导儿子写作业的时候,嫌儿子学习不认真,对儿子拳打脚踢。凌晨的时候,发现儿子呕吐,医院后不治身亡。
经过法医鉴定,儿子的死亡,系生前遭受钝性外力多次击打头部,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呕吐,因误吸引起呼吸道阻塞而窒息死亡。因母亲正处于怀孕期间,所以法院判其母亲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荒谬的逻辑:我小时候也天天被打,也没见有什么影响
经常见到网上有个别家长提倡“不打不成才”的育儿观点,他们认为,对于顽皮的孩子,只要打一顿就好了。每当看到这样的言论,我都一律反对:
昨天刚吃了个冰淇淋,今天还要吃?打一顿就好了!
感跟父母顶嘴?打一顿就好了!竟然还敢说脏话?打一顿就好了!不好好写作业?打一顿就好了!打一顿还不听话?那就打两顿!可悲的是,生活中真的有很多这样的家长,幼稚、极端、暴力,对自己的亲生孩子大打出手,还口口声声说:我小时候也天天被打,也没见有什么影响。他们所采信的,不过是“幸存者偏差”,这种逻辑本身就很荒谬。
每当我对充满暴力的家长说,经常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缺乏安全感的心理问题时,他们就会回怼:我小时候就这样,也没见有什么心理问题啊。
我只能说,因为你是幸运的,或者说你是不自知的!
而那些没有这么幸运的人,缺乏了父母最初关键几年,给予他们心灵的“安全基地”,他们可能没有办法熬过一些挑战和考验,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可能在婚后动手打妻子、打孩子,也可能走向极端的道路……
没有哪个妈妈,希望失手打死自己的孩子
失手打死儿子,通常是因为“越打越生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刚开始嫌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于是就打孩子,孩子被打以后,会分出一部分认知资源,用于担心、害怕、恐惧,导致剩下的认知资源,更不足以用来聚焦到学习上。于是,就出现了,孩子被打后,原来会做的题,也变得不会了。
而打孩子的父母,却不会认为是因为自己打孩子造成的,只会认为孩子更不认真,在跟自己唱反调,这是最可悲的地方。
现在很多家长打孩子,更多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已经脱离了“理智地责罚孩子”这一初衷。
母亲是罪犯,也是需要获得帮助的人
父母,到底为什么会对自己的亲生孩子大打出手?是因为:
自己养育失败的沮丧和受挫?除了打,没有别的方法了?还是自己原本就带着情绪,只是顺便发泄到了孩子身上?
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叫做“踢猫效应”,意思是指:对低于自己活着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也许这位母亲正处于怀孕期间,本身情绪就不稳定,如果婆媳关系没有处理好,或者正跟丈夫闹着矛盾,而又无处发泄,那孩子就成了无辜的替代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古人诚我不欺
养孩子累吗?累!
养孩子难吗?难!
养孩子麻烦吗?麻烦!
养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一颗参天大树,需要几十年才会长成,而培养一个孩子,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也曾经是个孩子,我们也有不懂事的时候,也有不想写作业的时候。
从主观角度,在养育儿女这件事上,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有耐心。因为我们想要什么的张力,我们需要世间的那一份血脉相连,以维持内心的温热。
比起冰冷的亲子关系,我们或许更愿意听到:“妈妈,这道题我不会!”、“爸爸,我这次考的分数很差”稚嫩的口音,更喜欢那只小手在作业本上写下的啼笑皆非,睡前语无伦次的天马星空,然后自己在朋友圈吐槽发牢骚的日子。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写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所谓岁月静好,大概就是自己的耐心,被无数次碾磨后的光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