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风?
中风也叫脑卒中,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是由于大脑里面的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临床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 出血性卒中包括临床上诊断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脑出血患者多会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半身瘫痪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很快死亡;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或脑血管畸形破裂引起,一般发病较急,头痛剧烈,以中青年人居多。 缺血性卒中临床常用的诊断分类名词较多,包括脑梗塞(或称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发生缺血性卒中一般症状较平缓,绝大多数患者意识清楚,表现为半身瘫痪或无力、言语困难、肢体麻木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日益增多,脑卒中在中国已上升为第一位死亡原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与生命。据估计,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约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超过万人,脑卒中后存活者约有~万人。在存活的患者中,约75%~80%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约有1/4至1/3可能在2至5年内复发。因此及早识别脑卒中高危人群并及时加以干预,可将脑卒中的发病率降到最低。那么,到底哪些人群是脑卒中高危人群呢?1.老年高龄是脑血管病的最大危险因素。不过这个危险因素我们没法控制,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上面。
2.高血压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控制血压的目标一般要达到/90mmHg以下,伴有糖尿病的患者,降压目标应更低一些,以/80mmHg左右为宜。但血压并不是越低越好,有些患者收缩压在mmHg以下就会感到头晕、疲乏,这是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3.房颤房颤的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为3%-5%,是由于部分血液在心脏里形成涡流,时间久了会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流“飘”到大脑堵塞脑血管引起的。因此,房颤病人预防脑卒中的关键是阻止血栓在心脏里形成,华法林就有这种效果,但必须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范围控制在2.0-3.0,2起不到预防效果,3则出血风险较大。
4.糖尿病糖尿病使脑卒中患病危险增加2-3倍,脑血管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程度有关。需注意的是,有些人空腹血糖虽然正常,但餐后血糖却升高,同样对脑血管不利。血糖控制目标空腹应在7.0mmol/L以下,餐后10.0mmol/L以下。
5.高脂血症血脂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其中LDL对脑血管的损伤最大,一般要控制在2.6mmol/L以下,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如常用的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等。
6.吸烟、酗酒大量研究证实,吸烟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5~5.6倍,长期被动吸烟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增加1.82倍。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0~30g,女性不应超过15~20g。
7.肥胖肥胖人群易患心脑血管病已有不少研究证据。这与肥胖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分不开的。国内定义体重指数[身高/体重2(cm/kg2)]28为肥胖。
8.脑供血动脉狭窄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磁共振或CT均能无创、快速发现脑供血动脉狭窄。狭窄绝大部分是由于血管壁上的斑块引起,主要带来两方面的不良影响:1、影响大脑血供,当血压突然降低或由于腹泻、大量出汗等脱水时易发生脑梗死;2、斑块破裂、碎片脱落随血流堵塞远端脑血管导致脑梗死。
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研究指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发病有密切关系。空腹血浆半胱氨酸水平≥16μmol/L可定为高半胱氨酸血症。叶酸与维生素B6和B12联合应用,可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但是否减少卒中发生目前还不清楚。
文中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点个赞
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