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脑蛛网膜出血 >> 蛛网膜脊髓炎 >> 头条

头条

近日,医院神经外科石扬主任团队,成功救治了一名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病人。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在进一步康复中,无并发症。2月9日,50岁的杨女士突发头晕头疼,24小时没有缓解,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家属陪伴下,来到我院进行紧急救治。门诊进行核磁共振检查,考虑延髓、桥脑周围池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收入我院神经外科。经CTA检查,发现颈内动脉上有动脉瘤形成,动脉瘤显示形状不规则,成分体状态。目前为二次出血,特告知患者家属,现患者病情情况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患者出血继续增加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并伴随脑疝的危险,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等的状况。神经外科石扬主任介绍说,杨女士头部剧烈疼痛,是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的。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就好比是血管壁上吹起了小气球,气球壁极薄,随时可能破裂,一旦破裂出血,10-15%的患者可直接猝死。首次出血死亡率达35%,再次出血死亡率则高达60-80%,即使是幸存也多会致残!石扬主任详细检查、评估了患者的病情,并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了即刻进行手术的必要性、紧迫性。并告知传统治疗动脉瘤一般采用开颅夹闭手术,术中需要打开患者颅腔,创伤大、术后恢复慢,是患者和家属往往无奈的选择。但随着神经介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颅内动脉瘤治疗,有了新的方法——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即通过微导管将弹簧圈直接输送到动脉瘤腔,将其完全填塞,形成血栓,使血流不再进入动脉瘤,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介入治疗不需要开刀打开颅腔,患者的创伤很小;恢复很快,术后48小时就可下地活动。在征得患者家人同意的情况下,2月12日,石扬主任专家团队,为杨女士进行了脑内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手术。在吉大二院刘占川教授和石扬主任齐心协作下,手术十分成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生活正常,无不适反应和后遗症,现在进一步康复中。如今,我院成为四平市能开展介医院之一。运用DSA,医生可完成心脑血管、全身主要动脉、腹部脏器等造影成像,同时为肿瘤性疾病、出血性、缺血性疾病的诊治带来优势,将能满足全市所有介入手术的使用要求。

附专家介绍: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是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病死率要高于其他脑血管病。SAH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约85%),突发剧烈头痛,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最常见的症状,往往被患者描述为此生最为剧烈的呈炸裂样并立刻达到最重程度的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畏光、短暂性意识丧失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颅神经麻痹症状)。部分动脉瘤破裂之前2~8周,患者可能出现相对较轻的头痛、恶心呕吐等先兆性出血或警示性渗血症状,如及时发现并予以先进的治疗,可避免致命性出血。脑血管造影(DSA),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对大部分破裂动脉瘤患者,应尽早(发病72h内)通过介入栓塞治疗或开颅手术,对动脉瘤进行干预,可降低再出血风险。对于同时适合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的动脉瘤患者,有条件者可首选介入治疗。尤其是对年龄>70岁、Hunt-Hess分级4~5级、后循环动脉瘤的患者,应首选介入治疗。

刘占川

医院神经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工作。现任吉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吉林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

石扬

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从事神经外科工作多年。擅长脑出血、颅脑外伤、颅内肿瘤的诊断、治疗及病因预防。尤其擅长脑出血的微创手术治疗。现任四平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会员。

医院

往期回顾

医院招聘手术室男护2名!诚邀优秀的您前来加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zwmjsy/107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