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操作并发症的防和治梧桐医学

微创技术越来越受到各个科室的欢迎,它有很多优点,比如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可反复治疗等。但微创并不等于无创,稍不小心,一些意外事件甚至可造成病人死亡。在临床工作中充分了解微创治疗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表现、治疗和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一药物误入或扩散过广1并发症

消炎止痛药或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全脊麻,可致呼吸、心跳停止;椎旁神经阻滞或侧隐窝阻滞误入硬膜外腔可引起麻醉平面过高致呼吸、循环功能抑制。

如果胶原蛋白酶溶液误入蛛网膜下腔,损伤了脊髓或脑组织将会引起极为严重的后果,甚至截瘫或死亡。

再如,经卵圆孔注射无水乙醇因扩散范围过广,损伤舌咽神经致吞咽困难,损伤嗅神经致失去嗅觉等。

2治疗

严密监测麻醉平面和生理指标,一旦发现药物误入或扩散过广,立即进行抢救。维持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在生理范围内。有效供氧、扩容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一旦怀疑心跳停止,立即进行有效心肺复苏。

若胶原蛋白误入蛛网膜下腔,立即进行脑脊液置换,术后给予脑保护和神经营养治疗,抗感染治疗。

3预防

选择最安全,最熟悉的穿刺进路,对进路的层次结构要了如指掌,进针过程中的层次感觉要十分清晰,针到位的判断要特别把握,并进行局麻试验,观察时间要不少于20分钟。

准确无误并确定无任何腰麻迹象,方可注入治疗药物。有任何可疑,则放弃本次治疗,待3~5天后再继续进行。

在影像引导下确定进针点、进针角度、方向及深度。造影有一定帮助,但不如局麻试验更为可靠。

难以控制药物扩散范围的部位,如颅内,尽量不选用药物注射治疗,可改用射频疗法。

二神经损伤或其他损伤1并发症

实施微创技术的过程中,穿刺针和其他器具可损伤神经或其他组织,错误地使用了工作模式或参数,也可能造成神经损伤。

若损伤了感觉神经可残留顽固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若损伤运动神经可引起肌力下降、运动障碍、瘫痪、损伤马尾神经可致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后果就更为严重。

行腰椎间盘穿刺时,若进针角度和深度不当,可损伤腹腔脏器,由此引起肠穿孔的病例时有发生。

2治疗

修复损伤组织。如肠穿孔,请普外科会诊行腹腔冲洗和肠穿孔修补。胸膜和肺损伤,行闭式引流,予以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神经功能的康复训练、针灸、推拿、理疗等。

3预防

操作者必须熟悉患者解剖和设备结构及其用法;正确标定进针点、进针方向、角度和深度。穿刺进针时,要依托骨性结构,保护神经、血管和其他组织。

操作的每个步骤均在影像导引下进行。初学者必须在做好自身射线防护的条件下,连续透视导引完成关键步骤。

操作过程中,经常询问患者的感觉。如脊源性疼痛的微创治疗中,患者出现腿麻痛、电击感、说明操作激惹了穿行根的感觉纤维,操作应向上向外移动,若患者下肢跳动,说明激惹了出孔根的运动纤维,操作应向下向内移位。

三出血1并发症微创操作损伤血管致出血的情况较为常见。如L5-S1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盘镜下摘除术时,有的医生损伤腹主动脉致大出血,导致患者死亡;经椎间孔行突出椎间盘的切吸治疗时,损伤腰动脉的分支,术后血肿从腹膜后扩展到胸腔;卵圆孔穿刺损伤了脑膜中动脉致眼球突出;行圆孔穿刺时引起了口腔、鼻腔的出血。2治疗轻微出血:压迫止血即有效;内镜手术下的出血:可找到出血点行热凝止血;创伤骨面的渗血:若电凝止血或压迫止血有困难,可用骨蜡或纱布覆盖在创面止血;动脉出血:上述措施无效时,可行出血动脉栓塞止血;静脉点滴凝血药。3预防熟悉解剖,穿刺进路尽量避开重要血管;熟练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不顺利时,不要一人反复穿刺,应该请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的医生接手。术前检查凝血功能,凝血功能不全者,不能实施微创治疗。创伤面积大的深部操作,术前一周停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非甾体消炎镇痛药、抗凝药。四感染1并发症感染也是微创治疗的常见并发症。这里重点讨论脊柱间盘炎。椎间盘手术或微创治疗后发生在椎间隙、间盘和相邻椎体的炎症,其中一小部分发生感染化脓,多称椎间隙感染。我们认为这种称呼不能反映全部病理改变,大部分患者只是炎症反应,并无感染;另一方面不易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易产生医疗纠纷。2临床表现间盘手术或微创治疗后3-10天,下肢或上肢疼痛已明显减轻,突感腰部或项背部疼痛,并迅速加重至难以忍受的程度,不敢翻身。查体:患者极度痛苦,强迫体位,颈或腰部压痛,轻叩即引起剧烈疼痛,扣床试验(+)。极个别的患者可无压痛和叩痛,少数患者有体温升高。3实验室检查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升高;若有感染,降钙素原(PCT)升高;不发烧的患者血象无明显异常。4影像学检查核磁共振T2加权像示椎间隙及椎体相对缘高信号;T1加权像则为低信号。必要时行强化MR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磁共振特点可明确诊断。5治疗绝对卧床休息。抗生素应用:抽血送血培养和药敏后,不等结果先按经验应用抗生素治疗。选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头孢唑啉及万古霉素。培养结果为阴性,仍可继续使用共6周;培养结果为阳性,选择敏感药物。选择抗生素尽可能选择带正电荷(如克林霉素、糖肽类)、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适当(如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并且对人体副作用小的药物。药物疗程一般为6-12周。停抗生素指证为:①疼痛缓解;②炎症表现消失;③体温正常;④CRP或/和ESR正常,PCT降为正常:⑤磁共振征象稳定或有所改善。长时间静脉使用抗生素可产生细菌耐药性及多重感染,当CRP及ESR有50%下降,且没有因病情不稳定引起的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时,可将静脉用药改为口服。此外,椎间盘内局部给药也是一种有前景的给药途径,我们在少数病例中得到了验证。中医药:凉血活血药外用对急性充血肿胀引起的疼痛有效,主要成分为赤芍、大黄、牡丹皮。请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辨证诊断后选择内服药物。局部治疗:上述治疗3周效果不明显或2周治疗后病情仍进展,则考虑局部治疗。颈段选用旋切,清除病灶,局部冲洗,应用抗生素,置管冲洗引流1周。腰段选用内镜下清除病灶,冲洗,局部应用抗生素,置硬膜外导管冲洗,较粗引流管引流。一般病情迅速好转,7~10天可退出冲洗及引流管。6预防术前检查,排除患者脊椎或全身感染的可能性。术中严格无菌技术,洗手、穿衣、消毒、铺单,每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无菌要求。手术耗材绝不能反复应用。确保手术室环境的无菌,定期空气培养并达标,限定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总之,疼痛微创治疗并发症的防治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措施落实,定期检查,减少乃至杜绝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程智刚,王云姣,李靖怡.加强麻醉恢复室管理提高围术期患者安全[J].临床麻醉学杂志,,37(1):5-8.

END平台本着共享共建的原则,欢迎大家分享优质内容,另如需转载原创内容、参与讨论,都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nzwmlz/93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