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54岁,既往体健,主因“突发头痛14天”入院,14天前出现头痛,右侧枕部明显,为胀痛,程度剧烈,伴有恶心,呕吐2次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症状持续存在,医院未明确病因,现为求诊治就诊于我院。查体未见明确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头颈部CTA提示右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囊性5.5mm*4.0mm*3.2mm)(见下图图)。治疗:因发现囊性动脉瘤,并且未破裂,但患者剧烈头痛,考虑为前哨性头痛,建议手术治疗。
那么什么是前哨性头痛呢?
前哨性头痛(Sentinelheadache,SH)是一种突发性、异常严重的头痛,可先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严重头痛的头痛发作,在动脉瘤发生破裂前患者出现的警示性头痛症状,被作为识别动脉瘤即将破裂的信号。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之前4周内发生的头痛,一般没有明确的定位,影像学检查确认颅内动脉瘤的存在,头部CT或腰穿脑脊液检查无出血征象。
10-43%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患者有一次或多次SH事件的病史。大多数SH发生在导致诊断和住院的出血事件的两周内,通常认为SH是由动脉瘤的轻微出血或警告性渗漏引起的,几天后动脉瘤再次出血,导致患者需要就医。大量回顾性研究表明前哨性头痛可存在于15%-60%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起初,有少量病例报道描述了相似的病例,即头痛起病的患者未寻找到明确头痛原因,仅发现颅内动脉瘤,并在一段时间后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因而引起了临床医生对于这种动脉瘤破裂前头痛的注意。而由于早期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往往是在破裂出血之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检出率较低,因而前哨性头痛的研究大部分是根据病人及其家属的回忆性陈述所进行。有学者针对这种回顾性分析方法的弊端认为前哨性头痛实际上并不常见,多数研究中较高的发生率是来源于回顾性偏倚。然而更多的研究所发现的前哨性头痛与出血之间的相关性则反驳了这一观点并间接证明了前哨性头痛的存在。Linn等的研究结果显示25%有前哨性头痛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1年内发生SAH且出现前哨性头痛后发生SAH的时间间隔与SAH后再发出血的时间间隔相似。在有前哨性头痛的动脉瘤性SAH患者与没有前哨性头痛的动脉瘤性SAH患者比较研究中,结果显示有前哨性头痛的患者入院时病情更重同时预后更差。Beck等研究发现有前哨性头痛的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再发出血的发生率是无前哨性头痛的10倍。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前哨性头痛的发生被认为与动脉瘤少量出血或动脉瘤的形态学变化有关,组织学检查可反映瘤壁微量出血以及动脉瘤与脑组织相贴处的反应性改变。有学者认为由动脉瘤微量出血引起的疼痛可能是符合RayandWolff观点的牵涉性痛,与构成Willis环及延伸的动脉上V、IX、X对颅神经和C1-C3脊神经的神经分布受到刺激相关。
前哨性头痛一般没有明确的定位,影像学检查确认颅内动脉瘤的存在,头部CT或腰穿脑脊液检查无出血征象。Robert等在其研究中总结了前哨性头痛的相关特点,包括头痛出现到发生破裂的时间间隔、头痛部位、头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头痛发作时患者的状态等等,但未发现特异性表现。目前,前哨性头痛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动脉瘤破裂出血之后的病例回顾性研究,而针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前哨性头痛的研究少见。并且现今对于前哨性头痛诊断都是根据症状上的定义以及出血征象的排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特征,因此无法与其他类型的头痛明确区分,导致作为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可靠性较差。
免责声明:本材料仅作相关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患者及患者家属参考,旨在协助其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文中相关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治疗或用药建议、患者及患者家属如对疾病治疗或用药有任何疑问,敬请咨询有资质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本材料并非产品推广资料,也无任何产品推广之目的。
文中图片来源于google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