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最新Stroke杂志精选文章汇总

Stroke:高水平肝细胞生长因子增加卒中风险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成正相关。然而,我们对HGF和卒中之间的相关性的认识正处于起步阶段。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研究文章旨在探讨循环血液中HGF与卒中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在文中,研究者假设循环HGF与增加的卒中风险呈正相关。

研究者共纳入了名年龄在45-84岁的研究对象,并在年至之间对其进行HGF检测,其中例研究对象一直随访到年,同时统计他们卒中的发生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研究对象发生卒中的危险比和95%可信区间。另外,再根据卒中类型对研究结果进行分层分析(其中缺血型卒中有例,出血型卒中有39例,其他类型卒中有11例)。

由此可见,循环中HGF水平与人群中卒中发病率呈正相关。循环HGF是内皮损伤的标志物,该研究结果提示HGF可能是一个评估卒中风险的重要预后指标。(文章详见--Stroke:高水平肝细胞生长因子增加卒中风险)

Stroke:脑白质变性和隐匿性脑卒中与脑出血风险增加相关

研究者调查两种老年隐匿性脑血管疾病患者MRI上的标记,即白质高信号(WMH)体积和隐匿性脑梗塞、一般人群缺血性卒中与脑出血(ICH)的长期风险。

方法:参与者是来自第戎研究中65岁以上的名患者。研究者研究了WMH体积和脑梗塞,缺血性卒中的整体发病率,卒中亚型及脑出血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总WMHs,脑室周围白质WMHs及深WMHs与脑出血发生相关。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WMH体积与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相关(HR,1.94;95%CI,1.12-3.35),特别是心源性脑卒中。隐性脑梗塞与脑出血发生相关,但与缺血性卒中及其各亚型不相关。

结论:虽然性质都是缺血性,WMH体积和隐形脑梗塞是脑出血的预兆。如果在独立研究中证实,这些研究结果可能对隐性血管性脑病变的临床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详见--Stroke:脑白质变性和隐匿性脑卒中与脑出血风险增加相关)

Stroke:CT平扫低密度影可预测颅内出血患者不良预后

CT平扫出现的低密度影已被证明与颅内出血血肿扩大相关,但其对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尚未确定。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旨在评估CT平扫低密度影是否与患者不良临床预后有系。

研究者回顾性分析了单中心医疗机构在年到年期间所有颅内出血的住院病人,CT平扫低密度影由2个独立的评估者进行判断,患者不良的临床预后被定义为90天后改良的Rankin评分>3分,研究者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CT平扫低密度影和不良的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期间,共有例患者出现颅内出血,其中符合限制性纳入标准(即有基础的CT检查和90天的临床预后报告),(38%)例患者CT平扫发现低密度影,(65%)例患者出现不良临床预后。在单变量分析中,不良临床预后的患者更容易表现出CT平扫低密度影(48%vs20%;P<0.)。在调整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华法林使用情况、脑室内出血、血肿基础体积和位置后,CT平扫低密度影被发现与临床不良预后的发生率增加存在独立相关性(比值比为1.70,95%置信区间为1.10–2.65;P=0.)。

由此可见,CT平扫低密度影可以独立预测颅内出血患者不良临床预后,是一个有用的和可以广泛推广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对颅内出血患者临床演变的预测能力。(文章详见--Stroke:CT平扫低密度影可预测颅内出血患者不良预后)

Stroke: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额叶激活增强

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旨在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生理基础。

在研究中,研究者纳入了13例单纯栓塞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以及13例匹配的对照者,所有研究对象在神经心理学测试之前均进行头颅核磁扫描。静息状态下,头颅核磁扫描采用通道进行数据采集,另外,进行2个认知功能检查(go-no-go任务和定式转换任务),从治疗到测试的平均时间为18.8个月。

通过抑制性认知任务(go-no-go任务),研究者发现患者右侧前扣带回和额下回明显激活,而通过认知定势转移任务(心理灵活性)发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双侧前扣带回皮层和右侧额内侧回也明显激活,两组间激活的时间也有明显不同。在静息状态下,前扣带回的β带连接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得分呈负相关(左:r=?0.56;P<0.01;右:r=?0.55;P<0.01)。这一区域的高连通性与较差的认知测试表现相关。

该研究已经证实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为取得好的表现,前扣带回和前基底区域激活更加明显,前扣带回激活程度与认知(蒙特利尔认知评价)评分呈负相关。(文章详见--Stroke: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额叶激活增强)

Stroke:限制性脑叶微出血与认知障碍相关

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台湾学者的研究文章,旨在探讨大脑微出血和它们的位置对不同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研究对象选自以社区为基础的衰老纵向研究,研究者评估了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包括言语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功能和言语执行功能,脑微出血通过3T敏感加权核磁共振成像评价。

研究者共分析了个受试者(平均数年龄为62.5±8.6岁;个[44.3%]男性),14.2%的研究对象发生脑微出血,根据出血位置,研究对象被分为两类:(1)深部或幕下(85人,占8.8%)和(2)限制性脑叶(49人,占5.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限制性脑叶的微出血与整体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检查)和视空间执行功能缺失显著相关。研究者对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心血管危险因素、其他脑小血管疾病标志、中风和白质高信号进行调整,发现深部或幕下脑微出血与人群认知功能的变化不存在相关性。

由此可见,限制性脑叶,但不是深部或幕下的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改变有关,特别是在视空间执行功能方面。脑淀粉样血管病可能是潜在的病理改变,与脑微出血相关的认知功能损害有关。(文章详见--Stroke:限制性脑叶微出血与认知障碍相关)

Stroke:预防性枕下减压术可改善小脑梗死患者预后

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预防性枕下开颅去骨瓣减压术(SDC)对小脑梗死患者有益处,最近,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病例对照研究的文章,旨在探讨预防性SDC与小脑梗死患者良好的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纳入了从年3月至年9月间进行预防性SDC的28例患者,在同一时期例小脑梗死患者进行倾向评分匹配挑选出56例未进行预防性SDC的患者,组建为一个适当的对照组,研究者分析和比较两组间的临床预后。

研究者发现:预防性SDC组在出院时(P=0.)和随访12个月(P=0.)的临床预后明显好于对照组,相比于对照组,在12个月内预防性SDC组患者发生死亡较少(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随访的12个月内,预防性SDC(比值比为4.;P=0.)和未发生脑干梗死(比值比为2.;P=0.)与良好的临床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独立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在梗死体积比在-0.33之间不伴有脑干梗死的小脑梗死患者接受预防性SDC可产生良好的临床预后,在这些患者中,预防性SDC可能比最佳的药物治疗更有效。(文章详见--Stroke:预防性枕下减压术可改善小脑梗死患者预后)

Stroke:血管迂曲与颈动脉夹层相关

最近,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医院神经内科的BumJoonKim及其研究团队的研究文章,旨在探究减弱血管壁的诱发因素以及明确动脉夹层患者动脉迂曲的发生比例。

研究者连续纳入了经磁共振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动脉夹层患者,同时招募年龄和性别匹配的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的健康对照者。采用动脉曲折指数评估颈动脉到椎动脉之间的动脉迂曲度,使用多变量分析研究了与颈动脉夹层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根据夹层动脉进行了亚组分析。

研究者发现:在75例颈动脉夹层患者和75例对照者之间血管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相比于对照组,颈动脉夹层患者对侧椎动脉曲折指数(16.3±6.8vs12.1±4.5;P<0.)和颈动脉曲折指数(8.8±4vs7.3±2.9;P=0.01)明显升高。椎动脉迂曲(比值比为1.;P=0.)与颈动脉夹层存在独立相关性。在亚组分析中,57例椎动脉夹层患者中椎动脉迂曲明显高于对照组(P<0.),而在颈动脉夹层患者中,颈动脉迂曲只稍高对照组(P=0.05)。

由此可见,颈动脉迂曲与颈动脉夹层相关,这可能意味着在这些患者中颈部血管结构较为薄弱。(文章详见--Stroke:血管迂曲与颈动脉夹层相关)

本文由MedSci神经科整理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下载APP

↓↓↓

长按识别图中







































治愈白癜风要多少钱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niuer.com/nzwmlz/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