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医院订阅哦!

病原微生物侵犯CNS的实质、被摸及血管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病即为CNS感染性疾病

单纯疱疹性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CNS感染性疾病,又称为急性坏死性脑炎,是CNS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HSV最常侵及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或)变态反应性脑损害。

病因及发病机制

HSV首先在口腔和呼吸道或生殖器引起原发感染,机体迅速产生特异性免疫力而康复,但不能彻底消除病毒,病毒以潜伏状态长期存在体内,而不引起临床症状。神经节的神经细胞是病毒潜伏的主要场所,HSV-1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HSV-2主要潜伏在骶神经节。

病理

脑组织水肿、软化、出血、坏死,双侧大脑半球均可弥漫性受累,常呈不对称分布,以颞叶内侧、边缘系统和额叶眶面最为明显,亦可累及枕叶,其中脑实质中出血性坏死是一重要病理特征。镜下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呈袖套状,小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包涵体内含有疱疹病毒的颗粒和抗原,是其最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①前驱期:发热、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嗜睡、腹痛和腹泻。

②临床常见症状:头痛、呕吐、轻微的意识和人格改变、意识丧失、轻偏瘫、偏盲、失语、共济失调、多动(震颤、舞蹈样动作、肌阵挛)、脑膜刺激征。

③进展迅速,多数患者有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模糊或谵妄,随病情加重可出现嗜睡、昏睡、昏迷或去皮质状态,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出现昏迷。

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

②脑电图检查

③头颅CT检查一侧或两侧颞叶和额叶低密度灶

④头颅MRI检查颞叶内侧、额叶眶面、岛叶皮质和扣带回出现局灶性水肿,MRI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在FLAIR像上更为明显。

⑤脑脊液常规检查有核细胞数增多为(50~)×/L,淋巴细胞为主

⑥脑脊液病原学检查①检测HSV特异性IgG、IgM抗体②检测HSV-DNA

⑦脑活检金标准

诊断

①口唇或生殖器疱疹史,或本次发病有皮肤、黏膜疱疹

②起病急,病情重,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

③明显精神行为异常、抽搐、意识障碍及早期出现的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

④脑脊液红、白细胞数增多,糖及氯化物正常

⑤脑电图以颞、额损害为主的脑弥漫性异常

⑥头颅CT或MRI发现颞叶局灶性出血脑软化灶

⑦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支持诊断。

确诊检查:

①双份血清和检查发现HSV特异性抗体有显著变化趋势

②脑组织活检或病理发现组织细胞核内包涵体,或原位杂交发现HSV病毒核酸

③脑脊液的PCR检测发现该病毒DNA

④脑组织或脑脊液标本HSV分离、培养和鉴定。

鉴别诊断

①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

②肠道病毒性脑炎

③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治疗

①抗病毒药物治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

②免疫治疗干扰素、转移因子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控制HSE炎症反应和减轻水肿,对病情危重、头颅CT见出血坏死灶及白细胞及红细胞增多者可酌情使用。

④抗菌治疗合并细菌真菌感染时使用

⑤对症支持治疗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

化脓性脑膜炎

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脊膜炎症,是CNS常见的化脓性感染。通常急性起病,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

病因

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B型,其次为金葡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变性杆菌、厌氧杆菌、沙门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

感染的来源可因心、非及其他脏器感染波及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系统,

病理

软脑膜炎、脑膜血管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①感染症状:发热、寒战或上呼吸道感染表现

②脑膜刺激征

③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④局灶症状如偏瘫、失语等

⑤其他症状,流脑时出现的皮疹,开始为弥散性红色斑丘疹,迅速转变成皮肤雨点,主要见于躯干、下肢、黏膜以及结膜

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就增加,通常为(10~30)×/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偶可正常或超过40×/L

②脑脊液检查压力常升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通常为(0~00)×/L;蛋白质升高,糖含量下降,通常低于2.2mmol/L;氯化物降低。

③影像学检查MRI诊断价值高于CT,早期可正常,随病情进展MRI的T1加权像上显示蛛网膜下腔高信号,可不规则强化,T2加权像呈脑膜高信号。后期可现实弥散性脑膜强化、脑水肿等。

④其他:血细菌培养常可检出致病菌;如有皮肤瘀点,应活检并行细菌染色检查。

诊断

根据急性起病的发热、头痛、呕吐,查体有脑膜刺激征,压力升高、白细胞明显升高,及应考虑本病。

鉴别诊断

①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通常低于0×/L,糖及氯化物一般正常或稍低,细菌图片或细菌培养结果阴性

②结核性脑膜炎亚急性起病,脑神经损害常见,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往往不如化脓性脑膜炎明显,病原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鉴别。

③隐球菌性脑膜炎通常隐匿起病,病程迁延,脑神经尤其是视神经受累常见,脑脊液白细胞计数通常低于×/L,以淋巴细胞为主,墨汁染色可见新型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可检测户隐球菌抗原

治疗

①抗菌治疗及早使用抗生素,通常在确定病原菌之前使用广谱抗生素,若明确病原菌则应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②激素治疗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稳定血脑屏障

③对症支持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

病因及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经血播散后在软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结节,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TBM

病理

光镜下渗出物由纤维蛋白网络中有不同数量细菌的多形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组成。

形成结核性血管炎,导致血管堵塞,引起脑梗死。慢性感染时,结核性渗出物可使基底池、第四脑室流出通道阻塞,引起脑积水。

临床表现

多起病隐匿,慢性病程,也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缺乏结核接触史

①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食欲减退、全身倦怠无力、精神萎靡不振。

②脑膜刺激症状和颅内压增高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早期交通性脑积水、晚期不完全性梗阻性脑积水

③脑实质损害如精神萎靡、淡漠、谵妄或妄想,部分性、全身性癫痫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昏睡或意识模糊;肢体瘫痪如因结核性动脉炎所致,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交叉瘫等;如由结核瘤或脑脊髓蛛网膜炎引起,表现为类似肿瘤的慢性瘫痪。

④脑神经损害颅底炎症渗出物的刺激、粘连、压迫,可致脑神经损害,以动眼、外展、面和视神经最易受累,表现视力减退、复视和面神经麻痹等。

⑤老年人TBM的特点头痛、呕吐较轻,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约半数患者脑脊液改变不典型,但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结核性动脉内膜炎而引起脑梗死的较多。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大多正常,部分患者血沉可增高,伴有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的患者可出现低钠和低氯血症。约半数患者皮肤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胸部X线片可见活动性或陈旧性结核感染证据。

脑脊液压力增高可达mmH2O或以上,外观无色透明或微黄,静置后可有薄膜形成;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常为(50~)×/L;蛋白质增高,通常为1~2g/L,糖及氯化物下降,典型脑脊液改变可高度提示诊断。脑脊液抗酸染色近少数为阳性,脑脊液培养出结核菌可确诊。但须大量脑脊液和数周时间。CT和MRI可显示基底池、皮质脑膜、脑实质多灶的对比增强和脑积水。

诊断

根据结核病史或接触史,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脑膜刺激征,结合脑脊液淋巴细胞数增多、蛋白质增高及糖含量减低等特征性改变,脑脊液抗酸涂片、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PCR检查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与隐球菌脑膜炎鉴别。两者的临床过程和脑脊液改变极为相似,应尽量寻找结核菌和新型隐球菌感染的实验室证据

治疗

①抗结核治疗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儿童因乙胺丁醇的视神经毒性作用、孕妇因链霉素对听神经的影响尽量不使用。

②皮质类固醇激素用于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伴局灶性神经体征和蛛网膜下腔阻塞的重症患者,可减轻中毒症状,抑制炎症反应及减轻脑水肿。

③药物鞘内注射蛋白质定量明显增高,有早期椎管梗阻、肝功能异常致使部分抗结核药物停用、慢性、复发或耐药的情况下,在全身治疗的同时辅以鞘内注射

④降颅内压

⑤对症及全身支持治疗

长按指纹

一键







































太原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niuer.com/nzwmlz/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