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日,神经内科完成我院首例在CT室静脉溶栓。
患者陈某是位28岁的男性,当日上午10:30在工作中倒地后出现右侧偏瘫、失语等症状,于12:25送入我院。急诊科第一时间向神经内科发出急会诊。接到通知后,副主任医师涂文斌立即赶到现场,并迅速做出评估:右侧肢体肌力0级,凝视、失语、面瘫,NIHSS19分,高度怀疑大面积脑梗死。
为明确阻塞血管部位,准确判断是否适合血管内介入取栓,患者被紧急送至放射科行脑动脉CTA检查。同时为了争取时间,挽救频临死亡的脑组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改善临床预后,在神经内科肖柏成主任的指挥下,一方面与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取得配合,同意治疗方案,另一方面通知科室医护人员立即携带溶栓药物和设备迅速赶到放射科,准备在CT室进行静脉溶栓,于13:10在行脑动脉CTA的同时给予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并在放射科工作人员的大力配合下,快速得出影像结果: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考虑患者适合血管内取栓,医院并于13:30转院,14:15医院后,直接送入导管室行血管内介入取栓。经过我们的争分夺秒地积极救治最终患者神志清醒,右侧肢体肌力恢复到4级,语言功能部分恢复,NIHSS评分7分。
众所周知,脑卒中具有非常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当脑血管发生堵塞后,由于脑血管远端支配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现象,5分钟内脑血流未恢复即会导致不可逆的脑细胞死亡。因此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而从发病到治疗的“3-4.5小时”对提高血管再通、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非常重要,超过这个时间不仅不能溶解血栓,还将大大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此次救治,正是多科有序协作及时挽回了一条年轻的生命。下一步,我院将积极开展血管内介入取栓治疗工作,以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为患者开启生命之路。(内一科吴幸娜罗惠琼)
医学科普“FAST”是国际上快速识别中风的方法,简便实用。FAST就是4个英语单词的开头字母。
F(Face,面部):观察微笑时面部有无歪斜;
A(Arm,手臂):双臂平举,观察是否无力垂落;
S(Speech,言语):有无说话口齿不清;
T(Telephone,打电话):如有符合上述情況,医院急诊;另外,T也是Time的意思,要医院就诊,因为急性脑梗死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行溶栓治疗(黄金时间为3小时)。
神经内科简介医院神经内科专业组创建于年,现有医生14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生1人、住院医生8人,硕士研究生6人。病房床位共有29张(包括卒中单元3张),现有护士12名。科室设有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室、多导睡眠监测仪,可用大型专科设备包括核磁共振、CT、DSA等。医院90%以上的技术项目,在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如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癫痫、脊髓病变、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变性疾病、周围神经疾病、各种肌肉疾病(肌炎、肌病、肌营养不良等)、锥体外系疾病、头痛、眩晕以及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疾病方面具有极丰富的临床经验。
科室特色专科门诊有:头痛头晕门诊;睡眠障碍门诊;卒中预防门诊等。
开展的特色诊疗技术有: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直立倾斜实验在头晕、眩晕、晕厥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用于相关的难治性高血压、糖尿病、睡眠障碍、心脑血管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以及开展了全脑血管造影术,急性脑梗死血管内动脉溶栓、机械取栓以及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等神经介入技术
神经内科全体医务人员在肖柏成主任的带领下,积极向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做到让病人及家属都满意。
来源:医院神经内科公众平台
编辑:神经内科编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