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医院)连续接诊救治了多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积极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
69岁的王嗲嗲就渡过了这样一次“生死大劫”。8月中旬的一天晚上7点多,王嗲嗲干完农活回家后感觉身体不适,并出现恶心呕吐,本人和家属均未引起重视。晚上8点,家人发现呼唤老人家已不能应答,且出现右侧肢体偏瘫,这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怀疑可能是“中风”了,立即呼叫急送至医院(医院)。
CTA示基底动脉闭塞
晚上9点,王嗲嗲到院急诊时已昏迷。急诊卒中医师快速评估后高度怀疑脑血管意外可能,其中以“基底动脉闭塞”的可能性最大,立即开放绿色通道,完成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其家属否认其既往有房颤病史,但入院后心电监护提示持续房颤,因此考虑此次脑梗死很可能是由于心脏栓子脱落导致的脑内大血管栓塞基底动脉所致。团队立即与家属沟通,得到家属知情同意后,21点40开始静脉溶栓治疗,同时启动血管内介入治疗。
溶栓治疗后,王嗲嗲意识和肢体活动仍然较差,被送入DSA导管室,行脑血管造影发现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左侧椎动脉细小,证实了之前的判断。检查中还发现,患者血管较为迂曲,存在先天血管变异,而且持续房颤,心率一度超过次/分。这些都使得手术前景不明,但若不及时开通血管,则患者存在“性命之虞”。在紧张又快速的利弊权衡后,团队决定立即施行支架取栓,从左侧大脑后动脉闭塞段远端取出大量的暗红色血栓。
取出血栓
术后再次复查造影显示主干血管通畅,患者神志明显恢复,能与医生进行简单对答,右侧上下肢也能抬起。术后第二天,手脚活动有了更明显的好转,神志基本恢复正常,能与家人正常交流。一周后已能下床走动,生活基本自理。
复查椎动脉正侧位造影血流完全恢复
复查头部血管CT(CTA)基底动脉血流通畅
神经外科主任段继新介绍,椎基底动脉动脉系统闭塞所致脑干和/或小脑梗死,又称后循环梗死,属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75%~90%,致残率和死亡率尤其高。像王嗲嗲这样基底动脉主干闭塞病变累及生命中枢,若未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70%以上,因此该病的救治堪称“与死神交锋”。救治过程能够获得如此良好的预后,其关键在于打造了最快捷的卒中救治路径以及多学科协作。急诊接诊后,医院为患者开放了卒中绿色通道,急诊科、放射科、检验科、导管室多科室协同合作,确保患者入院后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
段继新提醒,急性脑卒中患者获得较好预后的前提在于及时送医,快速救治。患者一旦出现头痛、呕吐、意识不清、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肢体麻木、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必须尽早就医,早诊断、早治疗,对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医院(医院)
卒中中心7*24小时为您服务
联系-
延伸阅读
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脑卒中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是一个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不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而且患者得病后的治疗往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效果仍难以令人满意。目前,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以每年近9%的速度上扬,并呈年轻化趋势。
静脉溶栓联合动脉取栓的桥接治疗是目前急性脑梗死治疗在国际和国内最具循证学依据的治疗手段。静脉溶栓主要是利用rt-PA等溶栓药物将血栓溶开,是目前国内外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这种方法对于救治时间窗相对要求较高,要求病人发病后3-4.5医院接受相关治疗,且对既往使用的药物也有诸多限制。对于最严重的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率低。脑动脉内取栓术是一项尖端的的介入微创治疗,是目前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先进技术。该方法通过在大腿内侧股动脉置入导管,将新型的取栓装置送入动脉到达血栓阻塞部位,即可直接通过取栓支架将脑动脉中的血栓取出,使血管迅速再通,挽救脑组织,显著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
专家简介段继新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脑卒中中心副主任兼医疗总监,长沙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颅脑创伤修复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颅底创伤修复专家委员会委员、医院学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沙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沙市神经外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湖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湖南省抗癫痫协会理事、《中华创伤杂志》及《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审稿专家等职务。长沙市“德艺双馨优秀医师”,先后荣获长沙市“十大技术创新标兵”、长沙市“十大技术创新成果”奖等。
擅长重度颅脑损伤的救治、脑溢血外科治疗、颅内肿瘤及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治疗、脑血管病血管内及显微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及帕金森氏病的外科治疗等。
图文素材:
神经外科何佳宏
编辑、审核:宣传科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