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囊肿:是脑或脊髓实质外囊性占位性病变,不是肿瘤。多为单发,少数多发,常位于脑裂及脑池部,如颞叶囊肿、外侧裂囊肿、枕大池囊肿等。它有蛛网膜样囊壁及脑脊液样的囊液,个别蛋白含量高于脑脊液,或外观微黄透明状。囊肿多位于脑表面,个别与蛛网膜下腔关系密切,实际上是脑池的巨大扩张,也有的是周围的蛛网膜下腔无交通。蛛网膜囊肿表面和深部由一张透明的蛛网膜形成,与脑内的脑室隔绝。体积大者可同时压迫脑组织及颅骨,可产生神经症状及颅骨改变。本症多见于儿童,男性较多,左侧较右侧多见。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外伤性及感染后蛛网膜囊肿三型。
三陆脑科专家介绍:
蛛网膜囊肿多见于婴幼儿。常见者为顶骨线形骨折,伤时头皮可无破裂,头皮下局部隆起,经2~3年后骨折线处裂缝扩大。骨缘向外翘起如鱼唇状,囊肿压迫脑组织可产生癫痫,轻偏瘫等神经症状。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常见类型。多位于颞底和外侧裂,也可见于大脑纵裂、大脑表面或底部、小脑等处,还可能出现在鞍区、视神经、四叠体区、斜坡、桥小脑角等处。对于最常见的颞底和外侧,幼儿患者可出现颞部颅骨隆起,颞鳞部骨质菲薄及慢性颅内压增高,大多仅轻微头痛,或无明显症状,仅在偶然体检时发现,或直到成年才产生症状。症状多样化与囊肿大小及生长部位有关。小囊肿可无任何症状。
头颅X线摄片可见局部软组织隆起影,骨质缺损区边缘不规则,呈波纹状,内板较外板骨质吸收明显。CT扫描可明确囊肿范围,呈低密度影,有时可见同侧脑室扩大或脑穿通畸形。本症治疗是切除囊肿,修补硬脑膜缺损及修补颅骨缺损。
手术时机的选择:
一般讲,无颅内压增高症状者,或无脑受压症状者,不做手术,可予对症治疗;反之,应考虑手术。对于囊肿伴癫痫,尤其是运动皮层区囊肿,即使颅内压不高,也应考虑手术。对囊肿较大的婴幼儿,尤其是大于3cm以上的囊肿,就算颅内压不高,也应考虑手术。
经典案例:
术前
术后
术后8个月
术后8个月
患者:小朋友,男,6岁,近日出现头昏,头疼,半年前出现走路不稳,无法正常生活,家人送往三陆脑科就诊,门诊以蛛网膜囊肿收住入院,查CT诊断为:蛛网膜囊肿,经三陆脑科团队讨论,给患者行囊肿切除术,患者手术顺利,术后8个月复查恢复良好,智力学习正常。
蛛网膜囊肿常见外科治疗方法 (一)开颅囊壁切除囊肿开放术 用于囊肿较小的患者。 开颅手术,存在一定风险。 (二)囊肿分流术 用于囊肿巨大者,手术简单,风险相对较小 (三)神经内窥镜下囊肿-蛛网膜下腔沟通术 较为复杂,部分患者术后长期可出现交通口愈合,囊中再现。 总之,囊肿早期检查发现,根据囊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临床表现,决策手术治疗与否,以及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及时诊断,正确治疗,会取到良好的效果,对患者,尤其是小儿患者极为有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