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面直接进入视频号
案例:
患者陈某,女,42岁,以“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复查”为主诉就诊收入我科。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后,第二日行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在行DSA术前准备时患者对护士说:“护士,我做完检查后能不能上个尿管,术后要卧床24h,我不习惯床上解小便,我上次做完检查后解小便就很困难。”做完检查后返回病房,患者右股动脉穿刺点敷料干燥,穿刺处无渗血,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肢端温暖。在行术后宣教时,患者又对护士说道:“护士,给我上个尿管吧,术后卧床这么久我真的在床上解不出小便!”反思:
全脑血管造影是神经外科诊断血管疾病常见的检查手段。临床中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常常需要患者术后患肢制动8h,卧床24h。加之造影剂的使用,术后需大量饮水,长时间的卧床使患者的不舒适感增加,术后需大量饮水进一步加重了患者床上排尿的心理压力。术后真的需要卧床24小时吗?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患者排尿困难的症状呢?检索文献汇总证据[1-2]:
①患者经股动脉置管术后2~3h可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对血管并发症风险无影响,可减轻腰痛强度和排尿不适,同时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护理成本及额外费用(Ⅰa,A级推荐)。
②没有任何出血和血肿形成的原因是与卧床休息小于3h有关,卧床休息小于3h的背部疼痛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下降,成本效益也提高(Ⅰa,A级推荐)。
③早期活动(2h)和晚期活动(10h)中,出血、假动脉瘤、动静脉瘘和泌尿系统问题发生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拔鞘管后3~4h进行活动不会增加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但可减缓背痛的发生(Ⅰa,A级推荐)。
④如果将沙袋从插入点移除,并允许患者改变床上的卧位,他们的疲劳和背部疼痛明显减少,满意度和舒适度增加(Ⅰa,A级推荐)。
⑤经诊断和治疗程序及人工加压后,早期行走是可行的、安全的。通常不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或常规使用血管闭合装置;从而避免了与卧床休息有关的费用与闭合装置相关的并发症(Ⅱa,A级推荐)。
⑥经股动脉诊断性脑血管造影后实施标准化的体外按压方案,止血效果良好,无论患者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采用何种抗血小板策略,该方案是有效和安全的,超过99%都实现了止血,无并发症(Ⅱa,A级推荐)。
⑦使用5号或6号法式导管行血管造影后2h的卧床休息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是足够安全止血的,而使用7号法式导管则建议4h卧床(Ⅱb,B级推荐)。
⑧减小导管的尺寸,增加术后护理的专业知识,使得造影检查术成为日间手术(ⅡC,B级推荐)。
讨论:
1局部血肿与手术后进行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出血与拔管过程中的手法不当、压迫不当、导管大小及穿刺是否顺利有关[3]。相关研究[2]表明,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术后2h与6h的卧床在局部血肿和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比较无差异。卧床制动2h后可床上活动,如患者不适应床上如厕可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下床如厕,拆除绷带后轻微下床活动,避免负重物、锻炼,对血管并发症风险无影响。解决了因不适应床上排便引起的尿潴留现象;减轻了患者腰酸背痛、肢体麻木、入睡困难等不适感;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感。
2血管封合器作为一种新型止血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介入手术中。止血原理是利用封堵杆前端锚片紧贴穿刺处血管内壁,明胶海绵吸血膨胀,堵住动脉穿刺点,止血时间只需要1min。常规压迫止血时间多在20min以上,确认无出血后,再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卧床制动12~24h,虽然止血效果较好,但是制动时间较长,易使患者出现皮下血肿、渗血等并发症。相比之下,应用血管封合器封合动脉穿刺点,术后患者卧床制动时间明显减少,也降低了患者皮下血肿、渗血、腰腿疼痛等的发生率[4]。
3对于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穿刺点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在围手术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减少术后并发症[5]。比如术前加强高血压的综合调控,纠正凝血障碍,可预防术后穿刺点出血。在术前进行血管彩超,查看血管是否有变异;术中提高穿刺技术,必要时B超下进行股动脉穿刺,预防术后动静脉瘘的发生。术后通过选择不同的压迫止血方法,来预防穿刺点的出血及皮下血肿的形成。
4在检查前及时排空膀胱,术前进行卧床排尿训练,术前术后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指导,必要时给予物理性的诱导排尿,如热敷、听流水声等,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焦虑,放松心情,可以缓解患者尿潴留的症状。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神经外科李盼)
点击下面直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