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刚入门的神经科的年轻医生被腔梗、白质病变、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等搞得头晕,影像上总是分不清楚。下面就对这几种神经科常见的病变简单梳理一下。因为有很多方面目前仍没能搞得很清楚,而且相关的概念、标准也不完全统一,说的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腔梗、白质病变、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都属于脑小血管病的范畴。除了这三种以外,目前还有脑微出血和部分脑萎缩也归类为这个范畴。
因为普通的CT很难将它们区分清楚或完全显示出来,我们基本都用磁共振来对其进行鉴别。
腔梗,也称腔隙性脑梗死或腔隙性梗死,教科书上有明确的定义,临床上可以有急性症状,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称为静止性梗死。其在急性期和非急性期磁共振上也有不同的表现。
腔梗急性期在DWI序列上表现为典型的高信号,信号均匀,边界不一定很清楚,对应的ADC序列呈低信号。基底节区、皮层下白质、半卵圆中心、脑干等区域多见。记住,单有DWI高信号而无对应ADC低信号,是不能诊断为急性梗死的哦。(下图)
非急性期腔梗多表现为小的软化灶,这在flair序列上最为典型。一般为病灶低信号伴周边胶质增生,T2上为灶内高信号影(脑脊液信号),T1上为低信号,同时DWI上信号降低。(下图)
脑白质病变历史上叫法不一,白质疏松(影像学概念),白质高信号(纯粹影像术语),非特异性脱髓鞘病变(与多发性硬化脱髓鞘不同),缺血缺氧性改变等。
影像上flair序列显示最为明显,呈典型的高信号。在侧脑室周围和深部白质最为多见。根据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几个等级。(下图)
记住,非急性期腔梗病灶无论有多小,flair上中间都应该有低信号影;脑白质病变无论范围有多大,一般也为高低不等的高信号影,除非和腔梗同时存在。
血管间隙是脑穿支血管(动脉、静脉)由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时,邻近软脑膜内陷在小血管周围(不包括毛细血管)形成的介于两层软脑膜之间的间隙,通常情况下MR图像上不可见,但在少数正常人及多数老年人可以见到,称之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比较抽象,可以先用个示意图说明一下。(下图)
血管周围间隙为什么会扩大,机制比较复杂,目前被证实与脑内局部免疫调节以及脑淋巴循环相关。(下图)
正常情况下,组织间液由小动脉流向小静脉。如果异常情况发生,则会引起组织间液在小动脉或小静脉周围发生瘀滞,久而久之,则会使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影像上就能表现出来。这种间隙并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因此,其内并非是脑脊液,而是组织间液。T2像上呈边界比较清楚的均一的高信号影,压水的flair上呈低信号,周边不存在胶质增生,借此可与腔梗鉴别。(下图)。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可大可小,差别很大,大者可出现轻微压迫征象(少见)(下图,引自影海泛舟)。
小者局部可呈筛子征象。(下图)
一个突发轻微肢体麻木的病人,磁共振提示急性腔梗(DWI,d),合并陈旧性多发腔梗(flair,b),多发微出血(SWI,a),和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T2,c)。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下图)。
脑微出血在SWI上很容易诊断,不过多解释。
最后再解释一下脑萎缩的问题。脑萎缩既可能与神经变性有关,比如AD,也可能与脑小血管病有关。机制也比较复杂。简单来说,脑小血管病既有临近效应,即影响受累区域,又有远隔效应,即与之相间隔的区域也可能受到影响。(下图)
磁共振上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比如多发腔梗、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白质病变伴脑萎缩。(下图)
好了,以上就是要讲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