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管痉挛: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立即出现,持续时间短,多在24h内缓解,国外学者动物实验证明当向动物颈部蛛网膜下腔注入新鲜血液时,即出现Willis动脉环及其分支的急性双侧弥漫性血管痉挛。3min内痉挛最为明显,多数持续在30min以内,少数可达数小时之久。并且第2次出血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常常比第1次更强烈而持久。
迟发性血管痉挛:多在蛛网膜下腔出血3天后发生,最常见于出血后第5~10天,一般在4天~3周,可持续2周左右,绝大多数于1个月内血管管径恢复正常,少数也有达数月之久。
③发生部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之脑血管痉挛可发生于颅内动脉的各个部位,但以Willis环动脉及其分支最为常见。过去认为脑血管痉挛主要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随着MRA、DSA的广泛应用,发现椎-基底动脉的脑血管痉挛也不少见。血管痉挛范围与动脉瘤部位有密切关系。常见的动脉瘤部位有前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大脑前动脉瘤、椎-基底动脉瘤、多发性动脉瘤等。
④临床表现:脑血管痉挛致脑缺血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经治疗或休息好转后出现恶化或进行性加重;意识障碍与脑血管痉挛关系密切,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为昏迷→清醒→再昏迷的病程;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出现头痛加重等颅内压升高症状;腰穿证实无新鲜出血;脑CT扫描没有发现新鲜出血高密度影。多数患者表现病情发展缓慢,经数小时或数天逐渐出现较重神经障碍体征,可伴或不伴有意识变化,极少数患者亦可急性起病,迅速发展。
作者简介
王清彦副主任中医师
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工作,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疾病。对内科各科疾病治疗研究均有涉及,尤其对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和精神疾病有较多的治疗经验,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结合中医辨证,利用中西医之长,对中风偏瘫、帕金森氏病、眩晕、痴呆等整理制定了系列方案,用于临床有较好的疗效。特别对于中风偏瘫,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立足于辨证施治,整体调节,把疾病的共性与个性、辨病与辨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制定出针对中风病风、火、痰、瘀、虚、气、毒等诸因素的协定处方,必要时配合溶栓,治疗脑梗死,根据疾病所处的不同时期,突出个体化治疗,早期介入康复措施,效果较好,减低了死亡率和病残程度。对脑出血病人,开展了颅内血肿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大大提高了脑出血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了致残程度。在治疗中风偏瘫、帕金森氏病、眩晕、痴呆等疾病的长期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基本形成了治疗手段的多样化,方药序列化,使很多病人摆脱了口舌歪斜、偏瘫、言语不清、头晕头痛、痴呆的困扰。参与编著《中华实用中风病大全》(人民卫生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年被评为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中风脑病诊疗全书》、《中医诊疗荟萃》、《心脑病研究》等论著四部,并在《中风脑病诊疗全书》一书中任常务副主编。曾有学术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中医药为主治疗小中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中脏腑对早期康复的影响》《卒中后抑郁症》等十几篇先后发表在《临床神经病杂志》《临床荟萃》《河南中医》《康复与临床》等省或国家级杂志上。为河南省中医急症脑病协作组成员,中华医学会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院创建于年,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治疗为医院;河南中医院;医院;新农合定点单位。
医院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现有床位99张,实际开放床位99张,全院职工70多人,其中卫技人员60人,副高职称3人。医院设12个职能科室,2个病区。拥有大型美国GE核磁共振、德国进口钬激光碎石机、大型DR、钬激光、经颅多普勒超声、全自动生化仪、四维彩色超声等先进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