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是很多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一个人步入50岁以后,患癌的概率就开始飙升。从55岁到75岁,概率涨了4倍多。到85岁,一个人的累积患癌率可以达到36%。如果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老人,那么家庭里有家人患癌的概率,竟然高达80%。所以肿瘤这样的问题,比我们想象得可能要常见很多,有不少家庭都需要面对这样的问题。
遇到肿瘤不要慌
现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许多恶性肿瘤会被当作诸如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处理,细水长流是癌症的临床治疗一个重要原则。但大量患者家庭,在遭遇癌症的时候仍然会陷入一种歇斯底里的状态,对治疗的目标、费用、过程等等没有理性的预期。在患者家属当中,有一听说家人生病就要准备卖房的,有不准备生小孩的,也有要马上辞职的等等。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从费用来看,国内的治疗费用大约在15万元左右,虽然这笔钱也不小,但不一定需要砸锅卖铁、卖房卖车。从日常照顾来看,家属陪伴病人固然很重要,但家属如果超负荷运转,反而可能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更大的压力和焦虑感,甚至让病人产生愧疚感。
下面给大家三条不花钱就可以提高肿瘤治愈率的建议:
01
设立抗癌负责人
建议从一开始就设立一个专门的抗癌责任人,最理想的责任人是最能掌握医疗知识和病人情况的人。责任人要做的决策不仅关乎于治疗政策,还会涉及到日常照顾的责任分配,以及费用的统筹等等。
当家属被诊断出癌症之后,家庭里固有的责任机制常常会受到挑战,很多矛盾都因此而发生,给整个家庭带来负面情绪。比如,有一个患癌的老人,老人家里儿子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平时大部分家里的事都是儿子出钱,也包括癌症的治疗。但是女儿的学历比较高,而且比较有时间和条件,去学习癌症治疗相关的知识。所以即便是儿子出钱治疗,但是遇到治疗决策,甚至招募护工、使用保健品这样的事情,还是要女儿做主。好几次,女儿认为儿子做了“不恰当的治疗选择”,为此发了脾气,比如“没有和女儿商量,儿子就带妈妈去艾灸”之类的。甚至好几次这两个人还拍了桌子。因此这样一个角色的设定能帮助家庭避免决策失控,来减少纷争。
02
未来计划
要跳脱出疾病本身,帮助家庭去寻求对生活的掌控感。每一个患者家庭,都应该制定一份“未来计划”。
上方是一个患者家庭的“五年计划”表格。这个计划里,不仅有患癌的爸爸的治疗和康复计划,还有女儿的婚礼筹备和生娃计划、还有妈妈的体检计划、以及家庭的集体计划等等。做这样的未来计划,有的人一开始可能会抗拒,觉得五年不可能,制定五年的计划也没意义。但这份计划的目的实际上是让病人以及家属意识到,被动地应对癌症并不是唯一选项,他们仍然可以主动地规划自己的生活,用这种方式帮助他们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比如在前面的案例里,做计划的过程中,这个家庭的成员就说,他们突然意识到,原来生命中不仅有癌症一件事,生活还在继续,还有很多值得期待和追求。
03
病程记录
患者家属和患者可以一起做一些病程记录,比如,定期记录患者的主观感受。量化记录能让问题暴露得更早,医疗干预更及时。另一方面,这会改变患者的心态,让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治疗,而是在主动参与,也是一种获得掌控感的方式。年的美国肿瘤大会分享了一个临床实验,实验对比了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一组正常治疗;另一组,定期记录,并监控患者的主观感受。结果非常令人震惊:做记录的那一组,中位生存期提高了5个月,这已经堪比某些被医生成为神药的疗效了。
最后总结一下:这个堪称最经济的肿瘤‘治疗方案’主要思路就是通过规划,参与治疗决策来获得对疾病和生活的掌控感,病人和家属都可以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生活方式面对已经发生的不幸,为自己争取最好的结果。
李元栋医生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后,同济医学院博士。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在加拿大著名Rockyview医院肿瘤中心交流乳腺癌临床治疗技术一年,并多次赴国外知名肿瘤中心交流协作。现医院。擅长乳腺癌手术治疗,诊疗水平与国际接轨。重视兼顾疗效与生活质量的保乳及重建整形手术,精于多学科综合治疗和局部晚期乳腺癌诊治。各位读者如果需要咨询肿瘤相关问题,可以添加咨询李博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