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隙阻滞:
将局麻药注人到蛛网膜下隙,阻断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而引起相应支配区域的麻醉
作用称为蛛网膜下隙阻滞,又称脊椎麻醉或腰麻。
1.腰麻常用药
(1)普鲁卡因:作用时间可持续至1-1.5小时。
(2)丁卡因:起效时间约5-10分钟,作用时间约2-2.5小时。
(3)布比卡因:起效时间和作用时间与丁卡因类似。
2.麻醉平面的调节
(1)穿刺间隙:由于脊柱的生理弯曲,病人仰卧时L3位置最高,T5和S4最低。因此在L2-3间隙穿刺并注人重比重局麻药液,病人转为仰卧位后,药液在脑脊液中沿着脊柱的坡度向胸段流动,麻醉平面容易偏高。如在L4-5间隙穿刺注药,则病人仰卧后大部分药液将向骶段流动,麻醉平面容易偏低。
(2)病人体位:病人体位对于麻醉平面的调节十分重要。病人注药仰卧位后,应根据手术区对麻醉平面的要求,改变病人体位进行调节。例如平面过低时,由于重比重药液在脑脊液中向低处扩散,可将手术台调至头低位,使平面上升。一旦平面足够,立即将手术台调至水平位,并严密观察病人的呼吸和血压变化。调节平面应在注药后5-10分钟内完成。假如手术部位在下肢,穿刺时可让病人患侧在下侧卧,注药后继续保持侧卧位5^-10分钟,麻醉作用即偏于患侧。如只需阻滞肛门和会阴区,可使病人取坐位在L4-5间隙穿刺,以小量药液(约一般量的1/2)作缓慢注射,则局麻药仅阻滞骶尾神经,称鞍区麻醉。
(3)注药速度:一般注药速度为每5s注射1ml。
3.并发症
(1)术中并发症: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抑制;恶心呕吐。
(2)术后并发症
a.腰麻后头痛:发生率3%-30%,常出现于麻醉后2-7天,年轻女性病人较多见。其特点是抬头或坐起时头痛加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由于硬脊膜和蛛网膜的血供较差,穿刺孔不易
科学愈合,因脑脊液漏出导致颅内压降低和颅内血管扩张而引起血管性头痛。发生腰麻后头痛者应平卧休息,可服镇痛或安定类药,针灸或用腹带捆紧腹部也有一定疗效。头痛严重者可于硬膜外腔内注人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或右旋糖酐15-30ml,疗效较好,必要时可采用硬膜外自体血充填疗法。
b.尿潴留
c.腰麻后神经并发症:脑神经麻痹、粘连性蛛网膜炎、马尾丛综合征
d.化脓性脑脊膜炎。
4.适应症和禁忌症:适用于2-3小时以内的下腹部、盆腔、下肢和肛门会阴部手术,如阑尾切除、庙修补、半月板摘除、痔切除、肛瘩切除术等。禁忌证:①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脑脊膜炎、脊髓前角灰白质炎、颅内压增高等;②休克;③穿刺部位有皮肤感染;④脓毒症;⑤脊柱外伤或结核;⑥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对老年人、心脏病、高血压等病人应严格控制用药量和麻醉平面。不能合作者,如小儿或精神病病人,一般不用腰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