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邛崃的方阿姨,最近10来天总感觉头晕、发热,有时候脖子也会出现疼痛,起先方阿姨以为是着凉感冒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天天如此的“不舒坦”也让家人发现了不对劲,于是家人带着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结果并未显示异常,但打针吃药也不见好转。之后方阿姨又医院,情况反而越来越严重。
前段时间听说成都中医附院神经外科治好过这种“怪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方阿姨来到该院,找到了神经外科的科主任李定君主任医师。经过仔细询问和检查后,李主任发现方阿姨不仅发热,而且脖子还发硬,意识到情况不妙的他立即给方阿姨进行了腰椎穿刺,结果方阿姨的脑脊液呈黄色(正常人为无色透明),“颅内最近有过出血,可能是动脉瘤破裂。”李主任有了初步的判断。
在李主任的建议下,当天下午方阿姨就做了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证实了李主任的判断,方阿姨脑袋里有两个动脉瘤,其中一个已经破裂了。
颅内动脉瘤破裂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5%-90%。动脉瘤破裂可能会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颈强直等症状。大约40%的病人死于颅内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20%-40%的病人在2周内会再次破裂出血,死亡率高达85%。
情况危急,在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李定君主任医师及其团队紧急为方阿姨安排了“开颅探查+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3小时后方阿姨被顺利推出手术室。术后方阿姨的头痛、头晕、发热症状逐渐消失,现已康复出院。什么是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
很多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基本没有什么症状或表现,有些会有偶尔的头痛,但是头痛又往往由很多疾病引发,如感冒、高血压、颅内感染、中毒、睡眠不足、神经性头痛等。
正是由于这个没有独立诊断价值甚至可以说是太常见的症状,从而使患者忽略颅内动脉瘤这个问题,很多人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会有这个疾病。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往往出血量大、出血迅速,对患者造成很大伤害,死亡率很高,甚至1/3的动医院就已经死亡了,医院的病人里面,来不及手术就再次出血死亡的也不在少数。可见颅内动脉瘤危害之大。怎么及早干预从而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通过主动筛查发现体内的脑动脉瘤,及时将这个“定时炸弹”拆除,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最好的模式。
事实上,不少人常言:我每天坚持锻炼健身,每年都进行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啊。但实际情况是:目前国内体检基本都是普通常规的一些检查项目,很少涉及脑血管的专项、深入检查,而普通的体检根本无法查出潜在的颅内动脉瘤,即使是头颅CT/MR平扫也只能发现较大的动脉瘤,对于更为常见的中等动脉瘤检出率极低。
由于脑动脉瘤最常见的发病人群集中在40-60岁,因此建议40岁以上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有动脉瘤家族史及患有多囊肾的高危人群,每年至少要做一次头颅CTA和头颅MR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患有先天性脑动脉瘤等疾病。当怀疑脑动脉瘤等血管性疾病时,则必须做DSA(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对脑血管病进行精准诊断,这样可以提早发现那些未破裂的动脉瘤从而进行早期干预,降低因脑动脉瘤破裂而造成死亡的几率。
治疗方式有哪些?目前最常用的的手术治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另一种是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
外科手术-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简单说来,手术就是主要根据动脉瘤的朝向、动脉瘤颈的长短等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使得血管中的血液不再进入瘤体内。
它的优势是可以直接隔绝血流,复发率低,对于有大血肿的可同时清除血肿,有压迫症状的大动脉瘤可解除压迫,复杂的动脉瘤可以搭桥等等。但缺点是开颅手术损伤比较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介入治疗-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通过体外穿刺,将微导管直接插入到脑部瘤体内,再推入微弹簧圈,进行填塞,停止血液继续进入动脉瘤。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疗效好,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复发率相对外科开颅手术要高。
而临床工作中,医生会根据脑动脉瘤大小、部位及其他形态学特征等解剖学因素决定了选择哪种治疗方式对患者最为合适。
END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