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脑脊液结果的判断分析

一、脑脊液是可以循环再生的:

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内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大约70%来自脑室系统脉络膜丛的超滤和分泌,其余由脑室的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所产生,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正常脑脊液新生儿约为10~60ml,成人90~ml。其循环模式如下图:

二、脑脊液的主要功能:

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界震荡损伤

调节颅内压力的变化

供给脑、脊髓的营养物质

运走代谢产物

调节神经系统碱储量

维持正常PH值等

三、脑脊液标本采集需注意:

禁忌:对疑有颅内压升高者须先作眼底检查,如有明显的乳头水肿,忌作腰椎穿刺,以避免诱发脑疝。如果非作不可,应先行降压处理,然后缓慢滴出少许脑脊液。

患儿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者亦不宜作腰椎穿刺检查。

四、标本采集:

脑脊液一般通过腰椎穿刺术获取,6~8岁以下的婴幼儿脑脊液压力为10~cmH2O。若压力超过mmH2O,放出脑脊液量不应超过2ml,若压力低于正常低限可作动力试验,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

测压结束后,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只无菌试管内,每管1~2ml,第一管作细菌学检查,第二管作化学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细胞计数和分类,如怀疑恶性肿瘤,另留一管作脱落细胞学检查。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以免放置过久细胞破坏或自溶、葡萄糖分解或形成凝块等影响检查结果。

脑脊液压力升高:见于过度紧张、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膜炎、上腔静脉综合征、静脉窦血栓形成、脑水肿即脑脊液吸收受抑制等情况;

脑脊液压力降低:见于脊髓-蛛网膜下腔阻塞、脱水、循环衰竭及脑脊液漏患儿。

五、正常脑脊液性状及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颜色:无色透明,水样液体。红色:常因出血引起;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进入脑脊液中红细胞溶解,血红蛋白被破坏,芳芳洋河血红蛋白而产生黄变。椎管阻塞(如髓外肿瘤)、多神经炎、脑膜炎时,由于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升高而呈黄变症。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微绿色:见于绿脓杆菌引起额脑膜炎。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澈透明,当含有较多的细胞、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是,脑脊液变得浑浊或呈云雾状。

凝固物:正常脑脊液内不含纤维蛋白原,静置24小时,不会出现凝块或薄膜。当有炎症深处是,因纤维蛋白原及细胞数增加,可使脑脊液形成凝块或薄膜。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静置1~2小时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小时后,可见液面有纤细的薄膜形成,取此膜涂片检查结核杆菌的阳性率往往较高。蛛网膜下腔阻塞时,由于阻塞远端脑脊液蛋白含量常高达15g/L,使脑脊液呈黄色胶冻状。

(二)化学检查:

包括了脑脊液的蛋白定性与定量、葡萄糖含量、氯化物、酶学检查。医院的临床工作中,常见生化检查前三项(蛋白定性与定量、葡萄糖含量、氯化物)。

下图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脑脊液正常值的数据来自《实用儿科学》。

(三)微生物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可以通过脑脊液培养或直接涂片镜检发,或离心沉淀后取沉淀物制成薄涂片,疑为化脓性脑膜炎,作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如疑为结核性脑膜炎,将脑脊液静置24小时取所形成的薄膜,涂片作抗酸染色镜检;如疑为隐球菌脑膜炎,则在涂片上加墨汁染色,可见到未染色的荚膜。

(四)免疫学检查:

免疫球蛋白检测:IgG增加见于多发性硬化、亚急性硬化全脑炎以及结核性脑膜炎和梅毒性脑膜炎等。IgA增加见于各种脑膜炎及脑血管疾病。

结核性脑膜炎的抗体检测

乙型脑炎病毒抗原检测

用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脑脊液中的癌细胞。

(五)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下图是神经系统常见发热性疾病的脑脊液改变:

六、临床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协助脑部肿瘤的诊断;例如白血病患儿脑脊液中找到原始或幼稚的白细胞,则可确诊为脑膜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和疗效观察:例如:隐球菌脑膜炎或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白血病等需要鞘注治疗时。并可通过对比脑脊液的前后改变观察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llxzwmy/64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