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
脑卒中名称很多,如“中风”、“脑血管意外”,“脑血管病”等等。如此繁多的名目,许多患者在听到后,也觉得糊涂了,“我究竟患的是什么病呢?”其实,他们诊断的都是一个病。由于这个病来势较快,病势险恶且变化多端,所以,中医把这类病称为“中风”。由于这种病的发生是脑血管意外地出了毛病,发病突然、难以预料,因此,又叫“脑血管意外”,西医则把它称为“脑血管病”。
脑卒中分为两大类: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脑的养分从血液中来,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每时每刻发出无数指令,这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如果将人的大脑比作田地,那么脑血管相当于田地里的灌溉沟渠,沟渠要为不同的区域供水,以保证各块田地的丰收。
当某条沟渠堵了,就有相应的田地干旱,秧苗就会缺水死亡,当脑血管出现堵塞时,就是缺血性卒中。
当某条沟渠破了,就有相应的田地受淹,一旦脑血管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发生出血性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卒中又称颅内出血,就是人们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2)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虽然低于缺血性脑卒中,但其死亡率和病残率均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又叫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1)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的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血凝块堵塞脑血管而发病。
(2)脑栓塞,可由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可逆性、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多数TIA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小时。传统的TIA定义为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消失,不留后遗症。TIA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前兆,应引起高度重视。
脑卒中高危因素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年龄(55岁以上)
性别(男性高于女性)
遗传因素(有卒中家族史)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90%的脑卒中(包括出血和缺血)风险归因于10个可控危险因素:其中34.6%的卒中归因于高血压!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人称“三高”,是动脉硬化的幕后推手。彼此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促进,得了一个,其他两个也就在路上了。
高血压
高血压是卒中的第一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收缩压平均每升高20mmHg(1mmHg=0.KPa),舒张压每增加10mmHg,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翻倍。
就像一根水管,如果水压长期维持高压,那么水管的损伤和老化就会加速。这种情况在血管内也同样会发生,血压长期超过正常范围,血管内壁就会出现小伤口,血液中的脂质和血小板等物质就会聚集过来形成板块,使得血管变狭窄。血管壁的弹力纤维也会受损,变得不再有弹性,容易形成鼓包或者直接受高压冲击而破裂。由于血管系统遍布全身无处不在,因此全身各个器官都可能受累,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脑血管,就会导致脑卒中。
高血糖
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约占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的10%-15%。
糖尿病可导致脑血管壁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逐渐变厚甚至钙化。
使脑血管壁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以及对侧支循环起重要作用的皮层小动脉闭塞。
直接导致脑细胞损伤。
使血液呈现高凝、高黏状态,加速脑血液循环障碍。
高血脂
血脂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脂蛋白(LCL)及甘油三酯(TG)。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脑卒中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
总胆固醇每升高1mmol/L,脑卒中发生率就会增加25%。
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液黏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逐渐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导致血栓形成,使血流变慢,严重时可阻断血流。这种情况发生在心脏,会导致心肌梗死,发生在脑部就会导致脑卒中。
除了“三高”,还有什么因素更容易得脑卒中呢?
心脏病
心源性脑卒中是由心脏栓子通过血液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所致,占缺血性卒中的20%左右,与房颤、记性心梗、心内血栓、瓣膜式心脏病及人工心脏瓣膜有关,应该进行抗凝治疗。
不良饮食、肥胖、缺乏运动、吸烟酗酒、心理压力大
俗话说:不良饮食最可怕,胖子都是潜力股,脑卒中偏爱这俩货。
超重和肥胖研究显示,肥胖人群易患心脑血管病。目前,减轻体重对于降低脑卒中风险有用性还不确定,但体重减轻可以引起血压的下降。
保持适度运动可使脑卒中发病率降低20%,增加活动量可使脑卒中发病率降低27%,鼓励体力活动及锻炼能使身体状况、机能及卒中后生活质量达到最佳化。
大量的饮食与营养研究显示,饮食中的一些营养素与脑卒中的危险性相关。减少饮食中盐和饱和脂肪的摄入,食用水果、蔬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可减少脑卒中风险。
此外,吸烟酗酒烟对人体的伤害也十分巨大。吸烟是缺血性脑卒中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被动吸烟也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吸烟可使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高2-4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不吸烟并且避免被动吸烟,戒烟也同样可以降低卒中的风险。烟里面的尼古丁可以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从而使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研究表明,过量饮酒则会使卒中风险升高。这是因为高浓度酒精长期直接刺激血管壁,导致血管硬化,对于脑血管硬化的患者,如果某次大量饮酒,会导致血压突然升高,从而引起出血性脑卒中。
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情绪,学会和自己的情绪和平相处,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避免情绪激动。情绪突然激动,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促使末梢动脉收缩,血压骤然升高,那些脑血管已有病理改变的患者,很容易脑血管破裂,形成中风,因此,遇事不怒,心胸开阔,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形成良好的处世态度,避免过度兴奋与悲伤,对防止中风发生十分重要。
摒弃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
脑卒中虽然可怕,但大部分的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我们要纠正错误的观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意识地避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另外,对体内已经形成的病理变化,如颈动脉斑块造成狭窄等,要引起重视,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及早发现疾病问题,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的防止脑卒中的发生。脑卒中发生后,在3小时内对患者进行包括溶栓治疗在内的有效的救治措施,能够挽救部分尚未坏死的脑组织,极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
预防胜于治疗,控制好以上危险因素,对防治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复发尤为重要!
作者:神内二陆艳
编辑:汤明
审核:王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