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神经介入资讯“文献编译”专栏为大家带来脑卒中研究进展系列,共12期,今天为大家带来第八期。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这一节总结了去年神经外科领域和脑血管病领域的手术相关疾病或干预措施的新信息。
在ICH领域,CLEARIII(血块溶解:评估脑室内出血的加速溶解,III期)实验结果公布了少量原发性脑室出血(小于30ml)的患者行脑室造瘘术后脑室内溶栓(r-tPA)治疗的临床疗效。作为主要的终点评估事件,天时mRS≤3患者的比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死亡的风险降低了50%,尽管其中包含相对高比例的长期卧床的患者(mRS=5);进一步分析血肿清除程度与预后良好之间的关系,可见原发性脑室内出血大于20ml的患者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功能预后。对于原发性急性ICH患者,一些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正在进行,包括去骨瓣减压术、微创血块清除术、立体定向血块抽吸结合r-tPA给药(MISTIEIII试验)、内窥镜血块清除术和锁孔开颅术。
在脑血管畸形的领域,发表了动静脉畸形(AVMs)和海绵状血管瘤(CMs)新的治疗指南。指南中对于无症状CMs,手术切除并不作为常规的治疗推荐;早期手术被推荐用于诱发癫痫的CMs和症状性CMs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对于脑干的病变,手术风险较高,但鉴于其病变存在较大侵袭性的自然史,建议在第二次症状性出血后考虑手术切除;脑干CMs早期手术干预(出血后6周内)的患者更能获益。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发表了一份关于脑AVM治疗的科学报告,报告认为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手术预后评分可以很好地预测手术风险,特别是SpetzlerMartin评分和相关量表;放射外科学可有效闭塞70-80%的AVMs,放射外科的预后评分可帮助评估不良的放射效应和闭塞后预后的风险;血管内栓塞可作为高风险病例外科手术或放射外科的辅助治疗,以缓解高流量症状,或在部分合适的病例中达到治疗目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每年1%,再出血率大约为5%,治疗决策应权衡不同干预策略的利弊。
几项最近出版的研究仍致力于处理未破裂脑AVMs的治疗,在ARUBA试验(一项随机对照的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的结果中,随机研究了积极干预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结果是保守治疗效果更优于干预治疗。ARUBA实验结合了综合治疗,诸如显微外科、放射外科和栓塞治疗,在短期的随访中发现介入治疗与显微外科和放射治疗组相比,其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近期一项包含名患者的多中心立体定向放射外科15-20年随访数据库中,挑选符合ARUBA入选标准的患者,与平均随访2.8年的ARUBA结果相比,放射外科治疗更能使患者获益;Spetzler-MartinI和II型AVMs的名患者与ARUBA的结果相比较,结果强调了放射剂量(>20Gym)对病灶闭塞和患者预后的重要性。另一项单中心8.4年的随访研究中,与ARUBA相比较,放射外科治组更表现出良好的结果。还有一项单中心研究中,对例符合ARUBA实验标准的患者进行显微外科治疗,其不良事件要少于ARUBA。同样地,在另一项单中心研究中,进行显微外科和放射外科治疗的例患者的卒中和死亡风险也比ARUBA低,这些研究仍建议未破裂脑的AVMs患者仍然需要考虑治疗。以此为据,欧洲神经外科、介入治疗和放射治疗学协会的欧洲共识会议警告说,ARUBA的结果不能反应所有未破裂AVMs和所有治疗方式的结果,共识声明建议将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和预期寿命作为治疗决策的主要因素。
在颈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中,目前CREST-2(颈动脉血运重建术用于脑卒中一级预防)正在进行中,将无症状颈动脉疾病患者随机纳入强化药物治疗组和颈动脉血运重建组,血运重建包括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术。该研究目前已在美国北部的多个中心招募了超过(计划)名患者。同时进行的研究还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荷兰的一项多中心研究ULTRA(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超早期氨甲环酸)在蛛网膜下腔出血24小时内对患者使用氨甲环酸作为常规治疗的强化治疗,以减少在出血率和改善预后。一项多中心3期临床研究也在进行中,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患者予以脑室内注射尼莫地平,目的在于与减少此类患者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动脉瘤和血管外科手术过程中血管解剖结构可视化工具中,介绍术中荧光造影可作为目前常见的吲哚菁绿术中造影的另一选择或补充,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在静脉注射染料后通过手术显微镜进行直接血管成像,并且很大程度上可替代术中导管血管造影。
近期研究结果也再次强调了患者数量-预后关系在治疗脑血管外科疾病中的重要性。来自全国性的数据分析表明在患者数量多的中心和经手术数量多的外科医生治疗的血管畸形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低。同样地,针对全国住院样本数据,分析年至年的各种适应症的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患者数据,结果显示在患者数量多的中心患者有更好的预后。这些研究均支医院就诊与动脉瘤治疗的良好预后相关。
(医院张颖影组稿,医院魏亮编译,医院赵开军副教授审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