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医院以不同的处理方式,通过颅内压监测技术对三位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病患者实施了有效的精准治疗,降低了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病患者的开颅手术率,提高疗效!小小的导管,却威力非凡!
患者一:31岁的李某,因与人争吵被铁棍打伤头部导致神志不清,急诊CT示“双侧颞部硬膜下血肿,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颞骨骨折”。入院后第二天,患者病情加重,查头颅CT示“双侧硬膜下血肿,弥漫性脑肿胀,侧脑室及环池受压明显”。按以往经验,这类患者急需行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但由于患者颅内压极高,很有可能术中出现脑膨出,预后极差。在取得病人家属同意后,医院阮立新主任医师对患者实行了脑室型颅内压探头植入术,并配合气管插管、镇静镇痛、呼吸机通气、脱水降颅压等治疗,患者竟安全度过了脑水肿高峰期,不用进行开颅手术。直至出院,患者神志清,对答清晰,计算力记忆力正常,肢体活动正常,无明显后遗症。
患者二:云南小伙王某,3楼坠落伤,入院诊断“左额颞脑挫裂伤,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右颞骨骨折,颅底骨折”,入院后患者头痛剧烈,频繁呕吐。入院第二天患者病情加重,复查急诊CT示左颞挫裂伤血肿形成,血肿周围水肿明显。予实行“左侧脑室颅内压探头植入术”,经过间歇性开放脑室外引流导管及密切监测颅内压,患者术后第10天拔除颅内压监测导管。直至出院,患者神志清,预后良好。虽然该患者颅内压没有李某那么高,但术后的颅内压监测值能准确地指导医生脱水剂的使用及减少复查头颅CT的次数,解决了潜在的风险,减少了诊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患者三:
张某,因不慎摔伤头部入院,神志朦胧,诊断“双侧额颞脑挫裂伤伴血肿,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双侧额颞硬膜下血肿,枕骨骨折”。第二日患者神志转浅昏迷,呕吐频繁,复查头颅CT提示“双侧额颞脑挫裂伤血肿较前明显增大,水肿明显”,予实行“右侧脑室颅内压探头植入术”,但术后患者病情加重,监测到颅内压重度增高,只能实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出院时神志清,无明显并发症,预后良好。
三位患者的治疗都通过颅内压监护导管展开,小小的颅内压监护导管为何能有如此魔力?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是颅内压。
颅内压,即颅腔内脑脊液的压力,正常成年人颅内压为5-15mmHg。颅内压超过40mmHg则是脑科非常危重的一个指标,如处理不及时,很多病人预后不佳。
我院神经外科自年开始开展脑室型颅内压探头植入术,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显著提升,死亡率下降10%。
颅内压监测技术
颅内压监测的目的在于帮助和指导临床医师提高维持充足脑灌注压及氧合的能力,而可靠地判断脑灌注压的唯一方法就是连续监测颅内压及血压。通常,这些患者必须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有效的颅内压监测和动脉血压监测。尤其是在那些存在闭合性头部损伤的患者中,进行此类监测,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而且脑室内监测是置管式颅内压监测的“金标准”。
放置颅内压监测设备是我院神经外科近些年治疗颅内压增高患者常用的手段,尤其是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患者,早期放置监测导管能动态观察患者颅内压,有效指导脱水剂的使用。一方面为患者避免了一次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及一次颅骨修补手术,为患者的预后带来诸多裨益。另一方面,针对保守治疗的患者,脑室内监测脑压可大大提高其治疗的安全性。
来源:医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