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拔:别名:老鼠尾、吊马墩、金牛尾、钉地根、土黄芪、钻地风。
为豆科千斤拔属植物蔓性千斤拔。Moghαniαphilippinensis(Merr.etRolfe)Li、大叶千斤拔Moghαniαmαcrophyllα(Willd.)O.Kuntze或绣毛千斤拔MoghαniαferrugineαGrah.exWall.的根。
(1)蔓性千斤拔:半灌木,高1~2m。根粗锥形,形如鼠尾,不易拔出。茎多分枝而被短毛,幼时四棱形。三出复叶互生,叶柄长2cm余;托叶条状披针形,不早落;小叶矩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8cm,先端钝,有小短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上面毛少,下面密被长毛,侧生小叶基部斜,基脉3条。秋季叶腋抽出总状花序,长2~2.5cm,花密集,花梗长约4mm,与萼均被白色长硬毛;花萼5裂,下面1个裂片较长,有密集的腺点;蝶形花冠红紫色,花瓣均有小耳及爪,旗瓣椭圆形,基部渐窄。荚果矩圆形,浅黄色,长约8mm,有黑色球形种子2粒。
(2)绣毛千斤拔:特点是全株各部密被锈色毛。
(1)蔓性千斤拔:生于山坡草丛中。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
(2)绣毛千斤拔:生于~m的山地湿润处。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1)蔓性千斤拔:根圆柱形,少分枝,长60~70cm,上部直径1~2cm。表面棕黄色、灰黄色或棕褐色,有稍突起的横长皮孔及细皱纹;栓皮薄,鲜时易剥离,刮去栓皮可见棕红色或棕褐色皮部。质坚韧,不易折断。横切面皮部棕红色,木部宽广,淡黄白色,有细微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甘、涩。
(2)绣毛千斤拔:根密被锈色毛,其余与蔓性千斤拔相同。
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也可鲜用。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清水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为大小不一的圆形片状,表面白色,显粉性,呈菊花心;周边棕红色,可见明显皮孔,皮部易剥落;质坚硬。气微,味淡、微涩。
主要含黄酮类成分:蔓性千斤拔素C和D、5,7,3,4′-四羟基-6,8-双异戊烯基异黄酮,dorsmaninsI,osaJin,eriosematin,lupinalbinA,染料木黄酮,3′-0-甲基香豌豆苷元千斤拔素D、C??~C??烷酸,羽扇豆醇及α-衣兰烯、异长叶烯、β-石竹烯、卡达烯、金合欢醇异构体等多种挥发性成分。
①镇痛和抗炎作用:蔓性千斤拔乙醇提取物能显著抑制小鼠醋酸性扭体反应,并在热板试验中显著提高小鼠痛阈,提示具有一定镇痛作用。蔓性千斤拔乙醇提取物能显著抑制正常大鼠角叉菜胶性和蛋清性足肿胀,显著抑制巴豆油性小鼠耳部水肿,抑制大鼠白细胞游走,表明具有抗炎作用。
②对脑血管及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采用家兔口服千斤拔浸出液后,视神经孔注入无肝素化自身动脉血的方法建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造成血脑屏障损害,观察脑电及血脑屏障的变化以评价千斤拔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组织及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千斤拔可对实验组兔脑波频率和振幅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显微镜下可见脑组织也有极少量荧光现象,证实千斤拔对急性SAH的血脑屏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从而保护了脑细胞的功能。
③其他作用:5,7,3′,4′-四羟基-6,8-双异戊烯基异黄酮对P白血病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水提液和醇提液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四种临床常见致病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另外对大鼠血栓的形成具有明显预防作用,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和促进红血栓溶解率。
甘微,涩,平。归肝、肾经。
祛风除湿,强筋壮骨,活血解毒。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四肢痿软,跌打损伤,咽喉肿痛。
15~30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1)风湿性关节炎:千斤拔30g,两面针根9~15g,水煎服。《香港中草药》。
(2)慢性腰腿痛:千斤拔15g,龙须藤(九龙藤)15g,杜仲15g,水煎服。《香港中草药》。
(3)跌打内伤:千斤拔30g,威灵仙12g,水煎兑酒适量服。《香港中草药》。
(1)大苞叶千斤拔(蚌壳草、麒麟尾、耗子响铃、山萝卜)Moghαniαbrαcteαtα(Roxb.)Li与千斤拔形态相似,区别点为茎直立,单叶互生,叶片宽卵圆形至圆形。苞片扁圆形,形似蚌壳,大而明显,内面有橘红色的腺点。分布于贵州和云南等省。
(2)球穗花千斤拔Moghαniαstrobiliferα(L.)J.St.HillaireexJacks.与千斤拔形态相似,区别点为茎直立,少分枝,单叶互生,叶片窄卵形或椭圆形。苞片蚌状,橙黄色。荚果膨胀,长椭圆形。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大辞典》千斤拔
千斤拔:异名:金鸡落地、土黄鸡、老鼠尾、透地龙、牛大力、千里马、牛顿头、大力黄、千尾荡、三股丝、金牛尾、千金坠。
为豆科千斤拔属植物蔓性千斤拔的根。
10~11月采挖,切段,晒干。
千斤拔FlemingiaprostrataeRadix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等地。
根长圆柱形,上粗下渐细。表面棕黄色、灰黄色至棕褐色,有稍突起的横长皮孔及细皱纹,近顶部常成圆肩膀状,下半部间见须根痕;栓皮薄,鲜时易刮离,刮去栓皮可见棕红色或棕褐色皮部。质坚韧,不易折断。横切面皮部棕红色,木部宽广,淡黄白色,有细微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甘、涩。
根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蔓性千斤拔素,C、D,5,7,3′,4′-四羟基-6,8-双异戊烯基异黄酮,又含千斤拔素D,羽扇豆醇,β-谷甾醇,以及碳原子数为22~30的正烷酸。
1.对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用千斤拔给坐骨神经挤压动物模型Wistar大鼠灌胃,对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远段端潜伏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均有改善,给药组神经再生的速度和程度均比对照组好,神经纤维肿胀的程度比对照组明显轻微。说明千斤拔能促进Wistar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有髓神经再生,促进感觉、运动纤维的恢复。这种表现以神经损伤后第二星期最明显。
2.保护脑组织:煎剂10g/kg给家兔灌胃,连续7日,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兔脑波频率和振幅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对脑组织和血脑屏障有保护作用。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清水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甘、辛、微涩,平。
《岭南采药录》:味辛,性温。
2.《广西中药志》:味甘,微涩,性平。入肾、肝经。
3.《湖南药物志》:温,无毒。
4.《福建药物志》:微苦、平。
祛风除湿,活血解毒。主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四肢痿软,跌打损伤,咽喉肿痛。
1.《植物名实图考》:补气血,助阳道。
2.《广西本草选编》:壮腰健肾,活血通络。主治风湿骨痛,腰肌劳损,偏瘫,慢性肾炎,慢性气管炎,阳痿,乳腺炎。
3.南药(中草药学》:舒筋壮骨,敛肺清咽。主治腰肌劳损,偏瘫痿痹,风湿痛,气虚脚肿,肺虚久咳,咽喉肿痛。
4.《福建药物志》:祛风除湿,消肿解毒。主治风湿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劳倦乏力,慢性痢疾,慢性肾炎,产后腰膝痛,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疗疮痈肿,牙痛。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广西中药志》:孕妇忌内服。
1.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
千斤拔30g,半枫荷15g,水煎服。《香港中草药》。
2.治坐骨神经痛:
蔓性千斤拔根30g,肖梵天花根30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3.治劳倦乏力:
蔓性千斤拔根15g,称星树(梅叶冬青)30g,
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4.治跌打损伤:
千斤拔20~30g。酒、水各半煎服。〔《江西中医药》,(10):64〕。
5.治咽喉肿痛:
千斤拔根6~12g,王瓜根6~9g。水煎,频频含服。每日1剂。《江西草药》。
6.治疯狗咬伤:
千斤拔根适量。焙干研末,白酒调敷,每日
换药1次。《江西草药》。
7.治乳腺炎:
千斤拔鲜根调红糖捣烂,用冷开水调匀,以纱
布浸药液湿敷,每日敷数次。《广西本草选编》。
8.治慢性痢疾:
千斤拔根、一见喜、明矾各等量。研粉。每
次3~4.5g,开水送服。《福建药物志》。
9.治妇女白带:
千斤拔20~30g,猪精肉60~90g,宽水同炖,去渣。食肉及汤。〔《江西中医药》,(10):64〕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