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阻滞的并发症既可发生在穿刺时,也可发生在阻滞后数小时或数天。仅极少数并发症会留下永久性后遗症。大多数严重并发症能够预防,发生并发症后要诊断正确,处理及时。
一、局麻药全身中毒反应
由于硬膜外阻滞通常需大剂量的局麻药(5~8倍的脊麻剂量),容易导致全身中毒反应,尤其是局麻药误入血管内更甚。局麻药通过稳定注药部位附近的神经纤维的兴奋性膜电位,从而影响神经传导,产生麻醉作用。如果给予大剂量的局麻药,尤其是注药过快或误入血管内时,其血浆浓度达到毒性水平,其它部位(如大脑、心肌)的兴奋性膜电位也受影响,即会引发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局麻药在硬膜外腔中容易吸收,20~30分钟内达血药浓度峰值,明显较血管内给药慢,因而很少出现由于吸收所致的毒性反应,所以只要不误入血管内,给药剂量不超过推荐的剂量,很少出现毒性反应。但是有些病人可能使用相当剂量的局麻药(如:产妇接受硬膜外无痛分娩而后又行剖腹产),如果这类病人出现毒性反应,注药后15~30分钟才表现典型的反应。
常见的毒性反应是由局麻药误入血管所致,据文献报道发生率在0.2%~2.8%之间。硬膜外腔有丰富的静脉血管丛,尤以足月妊娠者,硬膜外腔中静脉怒张,更容易刺入血管。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后,因鲜血滴出可被发现,亦有少数病例因导管开口处被凝血块堵住而不见出血,当注药后小凝血块被推开,局麻药直接注入血管内而引发毒性反应。有报道硬膜外导管插入血管丛,注入试验量后未出现任何征象而认为导管在硬膜外腔,将剩余的剂量全部注入导致心脏骤停。导管宜从背正中入路置入,导管前端不要过于尖锐,导管置放就位后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后方能注入局麻药。
大脑比心脏对局麻药更敏感,所以局麻药早期中毒症状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病人可能首先感觉舌头麻木、头晕、耳鸣,有些病人表现为精神错乱,企图坐起来并要拔掉静脉输液针,这些病人往往被误认为癔病发作。随着毒性的增加,病人可以有肌颤,肌颤往往是抽搐的前兆,病情进一步发展,病人可出现典型的癫痫样抽搐。如果血药浓度继续升高,病人迅速出现缺氧、紫绀和酸中毒,随之而来的是深昏迷和呼吸停止。
如果血药浓度非常高,可能出现心血管毒性反应。局麻药可直接抑制心肌的传导和收缩,对血管运动中枢及血管床的作用可能导致严重的血管扩张,表现为低血压、心率减慢,最后可能导致心脏停搏。相当多的证据表明,脂溶性、蛋白结合率高的局麻药,如布比卡因可能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是心室纤颤,这可能与其影响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特征有关。其它的局麻药,如利多卡因能快进快出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而这类药物,由于其脂溶性和蛋白结合力较高,缓慢进入缓慢离开心肌细胞离子通道,从而导致心肌毒性升高。应该强调的是,心血管毒性作用往往出现在局麻药血药浓度快速升高时,而血药浓度缓慢升高时,有可能因首先出现神经系统毒性而停止使用局麻药,心血管毒性作用就不会发生。
二、误入蛛网膜下腔
硬膜外阻滞的局麻药用量远高于脊麻的用药量,如果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可能导致阻滞平面异常升高或全脊麻。据报道,全脊麻的发生率平均为0.24%(0.12%~0.57%)。由于硬膜外穿刺针孔较大,误入蛛网膜下腔有脑脊液流出,但如果穿刺针斜面部分进入蛛网膜下腔,或使用多孔硬膜外导管,远端孔可能进入蛛网膜下腔而近端孔在硬膜外间隙,这些情况下脑脊液不易流出,但注入硬膜外阻滞量的局麻药,很有可能出现全脊麻。
(一)症状和体征
全脊麻的主要特征是注药后迅速发展的广泛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由于交感神经被阻滞,低血压是最常见的表现。如果颈3、颈4和颈5受累,可能出现膈肌麻痹,加上肋间肌也麻痹,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呼吸停止。随着低血压及缺氧,病人可能很快意识不清、昏迷。如用药量过大,症状典型,诊断不难,但须与引起低血压和昏迷的其它原因进行鉴别开来,如迷走-迷走昏厥。当用药量较少时(如产科镇痛),可能仅出现异常高平面的麻醉,这往往就是误入蛛网膜下腔的表现。
(二)处理
全脊麻的处理原则是维持病人循环及呼吸功能。病人神志消失,应行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加速输液以及滴注血管收缩药升高血压。若能维持循环功能稳定,30分钟后病人可清醒。全脊麻持续时间与使用的局麻药有关,利多卡因可持续1h~1.5h,而布比卡因持续1.5h~3.0h。尽管全脊麻来势凶猛,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但只要诊断和处理及时,大多数病人均能恢复。
(三)预防措施
1.预防穿破硬膜硬膜外阻滞是一种盲探性穿刺,所以要求熟悉有关椎管解剖,操作应轻巧从容,用具应仔细挑选,弃掉不合用的穿刺针及过硬的导管。对于那些多次接受硬膜外阻滞、硬膜外间隙有粘连者或脊柱畸形有穿刺困难者,不宜反复穿刺以免穿破硬膜。老年人、小儿的硬膜穿破率比青壮年高,所以穿刺时尤其要小心。一旦穿破硬膜,最好改换其他麻醉方法,如全麻或神经阻滞。穿刺点在腰2以下,手术区域在下腹部、下肢或肛门会阴区者,可审慎地施行脊麻。
2.试验剂量的应用强调注入全量局麻药前先注入试验剂量,观察5~10分钟有无脊麻表现,改变体位后若须再次注药也应再次注入试验剂量。首次试验剂量不应大于3~5ml。麻醉中若病人发生躁动可能使导管移位而刺入蛛网膜下腔。有报道硬膜外阻滞开始时为正常的节段性阻滞,以后再次注药时出现全脊麻,经导管抽出脑脊液,说明在麻醉维持期间导管还会穿破硬膜进入蛛网膜下腔。
三、误入硬膜下间隙
局麻药误入硬膜和蛛网膜之间的间隙,即硬膜下间隙阻滞。由于硬膜下间隙为一潜在间隙,小量的局麻药进入即可在其中广泛弥散,出现异常的高平面阻滞,但起效时间比脊麻慢,因硬膜下间隙与颅内蛛网膜下腔不通,除非出现严重的缺氧,一般不至于引起意识消失。颈部硬膜外阻滞时误入的机会更多些。
硬膜外阻滞时误入硬膜下间隙发生率较低,最早Dawkins()描述硬膜下间隙阻滞,他统计了16,例硬膜外和骶管阻滞病例,发现延迟发作的异常广泛的硬膜外阻滞28例,发生率为0.17%。后来Boys()、Norman()、Smith、Blomberg()又陆续报道一些硬膜下间隙阻滞病例,其中一些报道已经造影和尸检证实,并证明硬膜下间隙可容纳穿刺针斜面和硬膜外导管。脊髓造影后发现穿刺针误入硬膜下间隙者并不罕见,国内也有类似的报道。
硬膜下阻滞的临床特点为:(1)出现延迟的广泛阻滞,但阻滞范围是节段性的;(2)由于局麻药在硬膜下间隙的背部扩散,动脉压的变化相对较小;(3)病人无引起硬膜外广泛阻滞的诱因(如足月妊娠、老年、糖尿病及严重动脉硬化症)。
处理原则同全脊麻,即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
四、导管折断
这是连续硬膜外阻滞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0.%~0.2%。
(一)原因
1.穿刺针割断遇导管尖端越过穿刺针斜面后不能继续进入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将穿刺针连同导管一并拔出,然后再穿刺,若错误地将导管拔出,已进入硬膜外间隙的部分可被锐利的穿刺针斜面切断。
2.导管质地不良导管质地不良或多次使用后易变硬变脆,近来使用的大多为一次性导管可防止导管折断。如果导管需要留置,应采用聚四氯乙烯为原料的导管,即便如此留置导管也不宜超过72小时,若需继续保留者应每3天更换一次导管。导管穿出皮肤的部位,应用棉纤维衬垫,避免导管在此处呈锐角弯曲。
3.拔出困难骨关节炎病人的椎板或脊椎韧带可将导管夹住,出现拔管困难,若强力拔出会拉断导管。此时应让病人再处于原先穿刺时相同的体位,慢慢往外拔。椎肌群强直者可用热敷或在导管周围注射局麻药,这些措施有利于导管拔出。也可将钢丝管芯消毒后再插入导管内,深度大约在皮下,慢慢往外拔,钢丝在导管内衬托,可以均匀用力,一旦导管活动,便可顺利拔出。置管过深,导管在硬膜外间隙过长,易于围绕成结,须切开各层组织直至圈结部位始能取出,强力拔管必然拉断导管。有建议留置导管3天,以便导管周围形成管道,管道形成后有利于拔出导管。插管长度以硬膜外间隙留置2~3厘米为宜,以免圈结。
(二)处理
传统的原则是体内存留异物应尽可能取出,但遗留的导管残端不易定位,即使采用不透X线的材料制管,在X线平片上也很难与骨质分辨,致手术常遭失败。而残留导管一般不会引起并发症,无活性的聚四乙烯导管取出时,会造成较大创伤,所以实无必要进行椎板切除手术以寻找导管。大量临床经验证明即使进行此类手术也无法找到导管。最好的办法是向病人家属诉明,同时应继续观察。如果术毕即发生断管,且导管断端在皮下,可在局麻下作小切口取出。
五、异常广泛阻滞
注入常规剂量局麻药后,出现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现象,但不是全脊麻。因阻滞范围虽广,但仍为节段性,骶神经支配区域、甚至低腰部仍保持正常。临床特点是高平面阻滞总是延缓地发生,多出现在注完首量局麻药后20~30分钟,常有前驱症状如胸闷、呼吸困难、说话无声及烦燥不安,继而发展至通气严重不足,甚至呼吸停止,血压可能大幅度下降或无多大变化。脊神经阻滞常达12~15节段,但仍为节段性。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有两种常见的原因。
(一)异常的硬膜外间隙广泛阻滞
与硬膜外间隙异常广泛阻滞有关的病理生理因素有:下腔静脉回流不畅(足月妊娠及腹部巨大肿块等),硬膜外间隙静脉丛怒张,老年动脉硬化病人由于退行性变及椎间孔闭锁,均使硬膜外有效容积减少,常用量局麻药阻滞平面扩大。足月妊娠比正常情况时麻醉平面扩大30%,老年动脉硬化病人扩大25%~42%。若未充分认识此类病人的特点,按正常人使用药量,会造成相对逾量而出现广泛的阻滞。预防的要点是对这类病人要相应减少局麻药用量,有时减至正常人用量的1/3~1/2。
(二)硬膜下间隙阻滞见本节第四部分。
六、硬膜穿破和头痛
硬膜穿破是硬膜外阻滞最常见的意外和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生率高达1%。硬膜穿破除了会引起阻滞平面过高及全脊麻外,但最常见的还是头痛。由于穿刺针孔较大,穿刺后头痛的发生率较高。
这种类型的头痛同病人体位有关,即直立位头痛加剧而平卧后好转,所以容易诊断。头痛常出现于穿刺后6h~72h,头痛的原因与脑脊液漏入硬膜外间隙有关。一旦出现头痛,应认真对待,因这种头痛可使日常生活受累,甚至可能导致颅内硬膜下血肿。
尽管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处理穿刺后头痛,但毫无疑问,最有效的方法是硬膜外注入自体血进行充填治疗,这种硬膜外血充填法能够封住硬膜上的穿刺孔,以防止脑脊液继续流出,从而提高脑脊液压力,这种方法能迅速缓解头痛。
一旦诊断为穿刺后头痛,应尽快行硬膜外血充填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抽取自体血10ml~15ml,注入硬膜外腔,勿需在血中加入抗凝剂,因靠血凝块来堵塞穿刺孔。操作时注意无菌技术,此法有效率达90%。
七、神经损伤
硬膜外阻滞后出现持久的神经损伤比较罕见。据英国的一个回顾性调查表明,50,例接受硬膜外阻滞的产科病人,仅3例出现严重的神经损伤。1例为截瘫(可能由蛛网膜炎所致),1例为硬膜外血肿,1例为硬膜外脓肿,后2例病人都经过手术而治愈。
引起神经损伤的四个主要原因为:操作损伤、脊髓前动脉栓塞、粘连性蛛网膜炎及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脊髓压迫。现分述如下。
(一)操作损伤
通常由穿刺针及硬膜外导管所致。病人往往在穿刺时就感觉疼痛,神经纤维的损伤可能导致持久的神经病变,但大多数病人的症状,如截瘫、疼痛、麻木,均可在数周内缓解。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损伤部位有关,胸段及颈段的脊髓损伤最严重。
损伤可能伤及脊神经根和脊髓。脊髓损伤早期与神经根损伤的鉴别之点为:(1)神经根损伤当时有“触电”或痛感,而脊髓损伤时为剧痛,偶伴一过性意识障碍;(2)神经根损伤以感觉障碍为主,有典型“根痛”,很少有运动障碍;(3)神经根损伤后感觉缺失仅限于1-2根脊神经支配的皮区,与穿刺点棘突的平面一致,而脊髓损伤的感觉障碍与穿刺点不在同一平面,颈部低一节段,上胸部低二节段,下胸部低三节段。
神经根损伤根痛以伤后3天内最剧,然后逐渐减轻,2周内多数病人症状缓解或消失,遗留片状麻木区数月以上,采用对症治疗,预后较好。而脊髓损伤后果严重,若早期采取积极治疗,可能不出现截瘫,或即使有截瘫,恰当治疗也可以使大部分功能恢复。治疗措施包括脱水治疗,以减轻水肿对脊髓内血管的压迫及减少神经元的损害,皮质类固醇能防止溶酶体破坏,减轻脊髓损伤后的自体溶解,应尽早应用。
(二)脊髓前动脉栓塞
脊髓前动脉栓塞可迅速引起永久性的无痛性截瘫,因脊髓前侧角受累(缺血性坏死),故表现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神经症状。脊髓前动脉实际上是一根终末动脉,易遭缺血性损害。诱发脊髓前动脉栓塞的因素有:严重的低血压、钳夹主动脉、局麻药中肾上腺素浓度过高,引起血管持久痉挛及原有血管病变者(如糖尿病)。
(三)粘连性蛛网膜炎
粘连性蛛网膜炎是严重的并发症,病人不仅有截瘫,而且有慢性疼痛。通常由误注药物入硬膜外间隙所致,如氯化钙、氯化钾、硫贲妥钠及各种去污剂误注入硬膜外间隙会并发粘连性蛛网膜炎。
粘连性蛛网膜炎的症状是逐渐出现的,先有疼痛及感觉异常,以后逐渐加重,进而感觉丧失。运动功能改变从无力开始,最后发展到完全性弛缓性瘫痪。尸检可以见到脑脊膜上慢性增生性反应,脊髓纤维束及脊神经腹根退化性改变,硬膜外间隙及蛛网膜下腔粘连闭锁。
(四)脊髓压迫
引起脊髓压迫的原因为硬膜外血肿及硬膜外脓肿,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背痛。硬膜外血肿的起病快于硬膜外脓肿,两者均需尽早手术减压。
1.硬膜外血肿硬膜外间隙有丰富的静脉丛,穿刺出血率约为2%~6%,但形成血肿出现并发症者,其发生率仅0.%~0.%。形成血肿的直接原因是穿刺针尤其是置入导管的损伤,促使出血的因素有病人凝血机制障碍及抗凝血治疗。硬膜外血肿虽罕见,但在硬膜外麻醉并发截瘫的原因中占首位。
临床表现:开始时背痛,短时间后出现肌无力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最后发展到完全性截瘫。诊断主要依靠脊髓受压迫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椎管造影、CT或磁共振对于明确诊断很有帮助。
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手术延迟者常致永久残废,故争取时机尽快手术减压为治疗的关键。预防硬膜外血肿的措施有:有凝血障碍及正在使用抗凝治疗的病人应避免椎管内麻醉;穿刺及置管时应轻柔,切忌反复穿刺;万一发生硬膜外腔出血,可用生理盐水多次冲洗,待血色回流变淡后,改用其它麻醉。
2.硬膜外脓肿为硬膜外间隙感染所致。其临床表现为:经过1~3天或更长的潜伏期后出现头痛、畏寒及白细胞增多等全身征象。局部重要症状是背痛,其部位常与脓肿发生的部位一致,疼痛很剧烈,咳嗽、弯颈及屈腿时加剧,并有叩击痛。大约在4~7天出现神经症状,开始为神经根受刺激出现的放射状疼痛,继而肌无力,最终截瘫。
与硬膜外血肿一样,预后取决于手术的早晚,凡手术延迟者可致终身瘫痪。硬膜外脓肿的治疗效果较差,应强调预防为主,麻醉用具及药品应严格无菌,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凡局部有感染或有全身性感染疾病者(败血症),应禁行硬膜外阻滞。
转发、分享
更多内容,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