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个小时
往返奔波京鄂三千公里!
为了患者家属不哭泣,
也为了看到孩子的笑容!
苦点累点,
又能算什么!”
年12月31日深夜,医院脑神经医学部副主任马仁政专程从千里之外的北京赶回医院做完手术后,发了这样的朋友圈。
年12月30日晚,马主任了解好患者病情、做好手头工作,便满怀期待地踏上了回家的旅途。与家人分离了七个月之久,最后十小时车程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无比漫长。
■■■■■“有一位脑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下午需要做手术。”31日上午11点,站在女儿学校门口正自顾张望的马主任,接到了这样一个电话,那头是贾继明主任焦急的声音。
仿佛感受到了什么,电话那头也没了声音,仅一秒钟的愣神,“手术如期进行,我现在回来!”还未尝到与女儿欢聚喜悦的马主任深知,手术从来都是站在时间的边缘与死神夺人,病魔正一点点吞噬着患者的生命,时不待人的另一边,对女儿他只能用“来日方长”安慰自己。与此同时,他订好了从京回鄂的机票。还没来及放下行李的他匆忙踏上返鄂的旅途。
“女儿放学没有见到我,哭着打电话跟我说‘爸爸’失约了,我的心里难受得不行。女儿还在上幼儿园,刚来医院帮扶,我回到家她兴高采烈、无比开心,离开时她就会伤心哭泣、舍不得我。不过她现在长大了一岁,懂事了许多,也习惯了长时间没有爸爸陪伴在身边。但换做任何一位医生,无论休息、无论与家人团聚,只要有患者需要,都医院、守护生命、挽救患者。”
回忆起当时紧张匆忙的返岗之路,事后讲起这些话,马主任的语气却已经轻松了许多,但一提起对女儿的“失约”,这位挡在病人面前最坚实的盾还是一度哽咽难语。
医院一切准备就绪,马主任立即开始为患者施行手术。连续火车飞机旅途奔波,他亦不感到丝毫疲倦,聚精会神一个半小时后,手术圆满成功。
有句话说“短暂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逢”,做完手术,他对女儿的承诺终于爬上心尖儿,女儿的声声“爸爸”萦绕心间,回家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顾不上已略显疲惫的身躯,马不停蹄地踏上了归途。
短暂的相聚,年1月3日,马主任便从北京又返回孝感。患者此时出现呼吸急促困难、难以咳痰的症状,医院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心内科、普外科立即开展多学科诊疗,副院长彭清臻判断患者喉咙有异物,经气管纤支镜检查证实患者喉咙内有2厘米大小的“肉块”,彭副院长为患者施行电切术,顺利取出患者喉咙内异物,患者呼吸明显通畅。
经过后续十几天的康复治疗,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下,患者恢复良好。年1月13日清晨,神经内科主任叶方斌与马主任查房时,共同细心搀扶、指导患者下床活动,给了患者莫大的鼓舞与信心。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回来,患者紧紧握住马主任的手,“医院的医护人员,挽救了我的生命!谢谢你们!”
1月20日,患者出院前夕,马主任查房时叮嘱患者服药注意事项、回家不要太劳累、保重身体,患者高兴地说:“手术醒来时,我才知道自己经历了生死的考验,这些天来,谢谢你们医护人员的细心治疗与护理,让我感觉无比温馨,谢谢你们!”
献身医学事业
在异乡守护患者生命
贾继明、医院(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院)的神经疾病专家,年10月受任来到医院帮扶脑神经疾病医学部的建设。
一年多来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与家人分隔千里,兢兢业业投身到医院脑神经疾病医学部的事业中,带领脑神经疾病医学部团队开展一系列高难度手术,挽救了许多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为医院差异化发展道路贡献了坚实的力量。身为医者的他们,在医院践行救死扶伤的天职时,仿佛是超人,而面对家人时,是有喜有忧的平凡人。
“将军铅甲夜不脱,七尺之躯已许国”,蔡锷将军以身许国的诺言,同样是马主任的座右铭。回京不易却即刻返程湖北;无医院患者身上倾注了全部精力;失约了的父亲却是如约而至的医师;枕戈待旦,心系患者的安危是常态,分别亦是常态,医生们加班加点早已成业内常态,有人选择离开,但更多人还是选择了坚守初心。
专家介绍
贾继明,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担任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学组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外科学系教授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贾主任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在脑血管病和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工作经验,尤其擅长颅神经疾患(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愈率近%。先后发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完成北京市科委及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等科研课题3项。
马仁政,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医院专家,医院林贵军教授,医院学习神经介入技术。从事神经外科及神经介入专业多年,专长:颅内动脉瘤、动脉狭窄、动静脉瘘、脑血管畸形的血管内治疗,对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外伤的急诊急救有丰富的经验。
文:常思敏、李赐缘编辑:李赐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