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哈,好好对待我大孙子,这回出院我得好好抱抱他,这都有一个月没看见了吧,要是孩子瘦了我可得揍你!"
边假装嗔怒的对儿子李亚说,其实王阿姨已经笑逐颜开了。
"行,妈你就放心吧,咱明天就出院了”李亚赶忙递过来削好的苹果给病床上的王阿姨。
可一个月以前的王姨可不是这个状态,那还得从她一个清晨买菜路上说起。
“我当时的感觉就是脑袋里有个开关一下子炸开了,接着头胀的不得了,那种感觉就像被人用闷棍击中了头部一样,接着就不明白了。”每次王姨回味起发病当时的情况,还是心有余悸。
当王姨再次清醒时发现,她人已经在担架车上躺着了,周围都是行色匆匆的医生护士。
一眼就看见了自己的儿子。
“儿子你不是去上班了吗,怎么在这里呢?我这是怎么了?”
“阿姨,医院呢?刚才您昏倒在大街上,热心人给你儿子打电话,医院来了。”护士轻声细语的说,似乎很怕惊扰了她。
儿子李亚表情故作轻松,频频点头,眼睛里却暴露无疑,全是担心。
急诊室的医生把李亚请到另一边,指着屏幕上的CT说着什么。王姨隐隐约约有些不祥的预感,可是头更疼了,甚至让她暂时无暇考虑这些。
很快,又有些恶心,想吐,却又吐不出来。
“唉,我这六十多岁的体格也不抗造啊”王阿姨自言自语着。
不远处跟医生讨论的儿子皱起了眉头,眉宇间拧成了一个“川”字。
“您母亲的头部CT检查没有明确异常,但是我们给她查体颈部有些强直,符合脑膜刺激的症状,想进一步查一下头部磁共振和CTA(简称CT血管造影即CTA),血管造影是一种介入检测方法,显影剂被注入血管里,因为X光穿不透显影剂,血管造影正是利用这一特性,通过显影剂在X光下的所显示影像来诊断血管病变的。需要征求一下您的意见。”医生跟李亚商量着。
“好,就这么办!需要查什么您说的算,我只是表态全力支持您做出的判断和决定。”李亚回答的很干脆。
头部MRI和CTA结果很快出来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颈内动脉交通动脉瘤”。
“什么意思?我妈的脑袋里长了恶性肿瘤了吗?”李亚很局促,很惊恐,显示出大多数对医学不了解的茫然。
“您先别急,不是恶性肿瘤,是血管的动脉瘤。”神经外科的崔医生停顿了一下,等待患者家属的情绪平复了些,开始接着说。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
也是造成您母亲之前的头部磁共振显示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
“我好像听懂了些”
“换句话说,把颅内的血管比喻成轮胎的内胎,动脉瘤就是因为气压不均匀凸起,鼓包的那部分。”
“这下我懂了,那怎么办好呢?”李亚还是很着急。
“如果条件允许,我们需要尽快给您母亲做手术弥补,具体的一会儿再给您说,但时间很重要,因为——随时会爆炸!如果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完善各项检查没有禁忌症就尽快安排,可以吗?”
“好,我同意”李亚意见很坚定。
如果写到这里一切顺利的话就是一个很平常的手术经历了。
可现实远远不是教科书那般照本宣科进行的。所谓临床就是有很多不确定性,有更多的复杂性。
“患者的术前检查怎么样了?”雷教授询问着主治崔医生。
“恐怕不太好,这个患者极其消瘦,进食差,这几天反复的呕吐。化验回报有低钾血症,高钠高氯,低蛋白,肺部CT也提示有炎症,目前这个状况根本无法耐受手术啊。”崔医生面露难色,其实这几天他已经没日没夜的为了患者手术做准备了,但的确是繁琐和力不从心。
“别急,别乱了阵脚,治病跟打仗一样得细致有信心。”雷教授拍了拍崔医生的肩膀以示鼓励。这是一个医生成长的必修课,年轻是资本,面对纷繁复杂的病例更需要努力和用心。
“尽全力去调整,为手术做准备。患者体质差,基础不好,耐受手术的能力不高。我们更趋向于介入治疗,但缺点就是不如开颅直视下处理动脉瘤更确切,这些跟家属多交流,一起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雷教授耐心的指导着。
“妈,你再喝点粥,别着急,医生们都在想办法呢,我们很快就能做手术,很快就能回家啦”李亚微笑着跟妈妈说。
“嗯,妈吃,你放心”话虽如此,没吃几口又吐了出来。
李亚心急如焚,崔医生已经跟他谈过了,面对的困难很大,需要调整,需要时间,可是动脉瘤破裂不等人啊!
李亚是独子,爸爸走的早,从小就跟妈妈相依为命,可他还算争气,经过自己的努力小有成就。可偏偏在日子渐好的时候,妈妈又出了这档子事,叫做儿子的怎么能不急么!
“妈!妈!”“医生!医生!”就在李亚考虑这当口,王阿姨四肢开始抖动,整个人像僵住了一般,人也不明白了。
“带着氧气,赶快复查头部CT”崔医生大声的指挥着。
“我妈怎么了”李亚抓着崔医生的手,害怕的直发抖。
“不排除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了,我们必须复查CT才能确定诊断”崔医生说。
虚惊了一场,复查CT没见出血量增多。
李亚一下子瘫坐在医生办公室的座椅上,几天几夜的未眠护理加惊吓已经让他到了崩溃的边缘。
“只能说暂时没事,出现癫痫还是说明再出血的危险在增加,我们必须尽早把手术需要的条件达到。”崔医生坚定的说。
各项指标在努力下基本恢复正常,麻醉师在手术室门外再次跟李亚交代着手术可能出现的危险。
一个护士行色匆匆的跑了过来跟麻醉师说着什么。一会崔医生也出来了,李亚有种不祥的预感。
“对不起,恐怕今天的手术我们要暂停了。”
“为什么?”
“患者在麻醉前一直很紧张,突然出现了意识丧失和呼吸骤停,我们经过很努力的才抢救过来。目前她的身体根本耐受剩下来的手术了。”
“怎么会这样!”李亚沮丧极了。
“你好,家属,我是循环科医生,这患者目前心电图T波倒置,病理Q换句话说高度怀疑急性心梗。”
“那心梗目前有什么好办法没?”李亚问。
“因为患者有脑出血,暂时只能对症治疗,不支持马上行溶栓抗凝治疗。”
清晨,太阳揉了揉惺松的睡眼,在病房对面的屋顶跃起,正好刺中了王阿姨的脸。
她小心的抚摸着伏在床边儿子的头发,什么时候这个孩子的头发都白了呢?她的心里一紧眼眶里的泪水就要夺眶而出。
可她不能哭,她的儿子为了她的病一直坚强,她不要,也不希望他伤心。
“李亚,咱回家好吗?咱不治了。我回家就能好。”
“妈别泄气,咱们要相信医生,他们一定有办法的,你还得给我带儿子呢。”李亚说起了儿子。听到大孙子,王阿姨顿时来了精神,两个人的谈话避开病情,开始热络起来。
正准备查房的崔医生看着这一幕没有说话,努力不让自己的眼泪流出,心里却下了决心。
医生办公室。
这已经是关于王阿姨这个患者的第三次术前讨论了,不但有神经外科的医生,甚至还请来了循环科和麻醉科的医生。
介绍完病史,崔医生顿了顿说“各位同仁,各位老师,这患者我是主管医生,病情的复杂和迁延大家也都看见了。我想说的是,这个患者的成功失败,生或死,关乎到一家子的幸福,我希望自己能跟大家一起努力成功,谢谢。”
雷教授补充了一些病情,并且也表示希望能再试一次手术。
医生的术前讨论可不是举手表决,一团和气,各抒己见是传统,甚至有时候观点的激烈碰撞就像打起来一样。
但目的永远只有一个,希望患者手术安全,有保障。
这不,反对的声音也很高,有人建议不趟这个浑水,做好了未必有人点赞,但做不好一定背黑锅,毕竟这么复杂容易出问题。
所有人都据理力争
大家最后把目光都集中在傅主任身上了,毕竟最后一吹定音的是他。
“大家的意见我都听了,这很好,集思广益,一切为了患者。
小崔说的对,这个手术关乎一家人的幸福,他们信任我们,我们不应该辜负。
手术的难度并不是最难的,患者体质的复杂才是最让人头疼的地方。我看了崔医生的病志和化验,这个患者目前不是不可以考虑手术。
我要提醒大家都知道的一个道理,这个患者多等一天就多一分危险,因为第二次出血谁也预料和阻止不了。
另外,我特意把循环和麻醉请来就是希望通力合作,一起达到手术安全问题。
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术前先行心脏的介入检查和治疗,我们随后跟上,那样就安全一些。
最后我要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很强的病魔,家属很积极,很有勇气,很相信我们,我们当然也不能示弱,大家一起加油!”
再一次站在手术室门外,李亚不知怎的感觉不到焦虑了,虽然依旧紧张的踱步,心里却踏实了不少。
时间一分一秒,两个小时过去了,循环内的杨新斌教授出来了,家属赶紧围拢了过去。
“患者心脏造影做完了,没发现什么异常变化,不需要介入治疗,可以继续进行神经外科的介入治疗!”
李亚心里一喜,很快就告诉自己早冷静,毕竟更重要的在后面呢。
”杨教授,那为什么之前的心电图提示有问题呢?”李亚忍不住问。
杨教授说“”临床上有一种病叫“伤心综合征”,当情绪悲观个紧张极致时,身体会释出大量儿茶酚胺及其他化学物质,并流入血管。这些物质对心脏来说俨如毒素,会影响肌肉正常活动,或令心脏血管收缩痉挛,减弱心脏跳动能力,造成类似心梗的发病症状及心电图表现。但它能恢复,心梗不能自愈。
当雷教授释放了最后一个弹簧圈,造影瘤腔已经不显影。
“载瘤动脉血管通畅,颅内血管正常”介入室内一片击掌相庆。
又是一天清晨,王阿姨和大孙子在家门口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李亚和妻子在旁边手挽手,眼里却全是泪花。
傅主任整理了一下白大衣,和崔医生,雷教授推开了特护室的门开始查房。
杨教授进入了介入室,穿上了厚重的铅衣。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那一刻,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笑意。
请记住他们的笑,因为笑,很重要。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为了挽救生命全力以赴的医生,护士,家属以及顽强的病人!)
以下是故事的原型,他们均医院:
崔晋医生
杨新滨教授
雷鸣教授
傅志坚主任
老李飞刀的刀客官您看着给,我想吃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