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血小板减少

白癜风有遗传性吗 http://pf.39.net/bdfyy/bdfyc/

本文作者为首都医科医院麻醉科韩斌和徐铭军,本文已发表在《麻醉学大查房》年第4期上。

1.病例摘要

患者女,31岁,70kg,2h前进食午餐,现胎心监护显示胎儿宫内窘迫,拟行急诊剖宫产。

诊断:妊娠36+周,妊娠高血压,HELLP综合征。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液病史。未规律进行产前检查,妊娠32周外院产科检查发现血压(BP)/mmHg(1mmHg=0.kPa),未规律进行降压、解痉治疗。

查体:BP/mmHg,心率(HR)次/min,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6%,右下肺可闻及少量水泡音,左肺呼吸音粗糙,双下肢水肿,全身未见瘀点、瘀斑。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Hb)g/L,血小板(PLT)62×/L,白细胞计数(WBC)8×/L;尿常规: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0.8g;凝血功能检查:纤维蛋白原3.2g/L,凝血酶原时间(PT)9.0s,凝血酶时间(TT)10.5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0.8,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5s,D-二聚体mg/L;血生化:K+3.6mmol/L,Na+mmol/L,Cl-98mmol/L,谷丙转氨酶(ALT)U/L,谷草转氨酶(AST)96U/L,肌酐(Cr)65μmol/L,血尿素(BUN)4.7mmol/L,胆固醇6.5mmol/L,甘油三酰3.5mmol/L,白蛋白22g/L,Mg2+1.8mmol/L。

2.麻醉管理

2.1术前评估

2.1.1实际麻醉术前评估

本例患者诊断为妊娠高血压、HELLP综合征,出现胎儿宫内窘迫,目前饱胃状态。查体:BP/mmHg,HR次/min,SpO%,右肺听诊提示可能合并轻度肺水肿。术前PLT62×/L,凝血功能检查显示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血生化检查显示肝功能受损、低蛋白血症。拟行急诊剖宫产。

2.1.2术前评估分析

2.1.2.1术前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分析

血小板减少症是妊娠常见的合并症,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和妊娠并发症引起。国外报道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总发生率约为7.6%,其主要类型如下:

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妊娠前无血小板减少的病史,妊娠期发现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抗血小板抗体阴性,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其特点为只发生于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程度轻,无明显的出血病史及表现,产后恢复正常,胎儿及新生儿多不发生血小板减少和出血。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由于机体产生了损害自身血小板的IgG抗体,除血小板数量下降外,尚有血小板生存期缩短、血小板易破坏的特点。治疗措施包括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输注血小板及行脾切除等。

HELLP综合征:为妊娠高血压严重的并发症,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点。其发病机制为血管痉挛收缩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从而使血小板相对消耗增加,血小板减少,同时激活凝血系统,凝血因子被消耗。诊断标准:血管内溶血;肝酶升高:AST>70U/L,乳酸脱氢酶(LDH)>U/L;血小板减少,PLT<×/L。LDH升高出现最早,是早期溶血的敏感指标;AST和ALT升高多出现在血小板下降之前,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有关。

抗磷脂综合征:抗磷脂抗体(APA)主要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CL)和(或)狼疮抗凝物(LA)。抗磷脂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动脉或静脉血栓、反复流产、血小板减少。

2.1.2.2血小板减少对手术和麻醉的影响

对血小板减少的产妇进行硬膜外麻醉的最大风险为形成硬膜外血肿。椎管内麻醉导致硬膜外血肿的风险为1:(000~)。妊娠期大多数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凝血因子活性亦增加,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目前,大多数麻醉医师认为,若PLT在75×/L以上或稳定在(50~75)×/L且无临床试验异常或出凝血障碍,可行椎管内麻醉。另外,出凝血功能由血小板、凝血因子和血管壁三者共同调控,单纯血小板减少只是引起出血的一个因素。妊娠后期,凝血因子Ⅳ、Ⅴ、Ⅶ、Ⅷ、Ⅹ浓度与活性增加,血液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血液黏滞性增加等因素常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可防止硬膜外血肿的形成。

2.1.2.3术前病情评估

详细了解治疗用药:包括药物种类和剂量,最后一次应用镇痛药和降压药的时间,以掌握药物对母体及胎儿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便于选择麻醉方法及处理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对于合并妊娠高血压、HELLP综合征的患者,应针对疾病的严重性、相关特征、气道、液体容量、血压控制情况及全身病理生理状态进行麻醉评估,检查应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

妊娠高血压患者伴水钠潴留,但由于液体和蛋白转移到血管外间隙,通常呈现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妊娠高血压患者伴气道黏膜水肿,可能增加困难气道的发生风险,导致通气和插管失败[1]。

硫酸镁的应用:硫酸镁是妊娠高血压的首选药物,应常规观察用药后尿量,有无呼吸抑制,检查膝反射、心电图,注意有无房室传导阻滞,并监测血镁离子浓度。一旦有中毒表现,应给予钙剂拮抗。如果选择全身麻醉,应注意硫酸镁与肌松药的协同作用。硫酸镁治疗患者应用全身麻醉时,琥珀胆碱的作用增强,机体对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敏感性增加,对血管收缩药物的反应减弱[2]。

降压药的使用:术前停用长效降压药,改用短效降压药持续泵注,该类药与麻醉药多有协同作用,易导致术中低血压。

出入量的监测:了解麻醉前患者24h的出入量,便于调控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平衡。

2.2术中管理

2.2.1实际麻醉术中管理

本例患者术前PLT62×/L,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提示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前持续应用硫酸镁解痉,肝功能受损。选择全身麻醉,很可能出现术后苏醒延迟,肌松药代谢延迟,且患者饱胃,诱导及拔管过程中,易出现反流误吸。综合以上原因,考虑应用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这种麻醉方法通过置入蛛网膜下腔的导管完成麻醉及术后镇痛,可以减少硬膜外腔的操作,避免硬膜外置管。该方法具有用药量少、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的优点。患者入室后HR次/min,BP/mmHg,开放颈内静脉,测得中心静脉压(CVP)12cmH2O,选择Sprotte腰麻针(Pajunk公司,德国)在L3~L4椎间隙进行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穿刺,见脑脊液溢出后,向头侧蛛网膜下腔置入25G微导管,妥善固定后嘱患者平卧。通过微导管向蛛网膜下腔注入0.5%重比重布比卡因8mg,观察10min,测得麻醉平面为T8,HR次/min,BP/90mmHg,再次追加重比重布比卡因2mg,10min后测得麻醉平面为T6,HR次/min,BP/80mmHg,CVP7cmH2O。手术开始后5min胎儿剖出,静脉给予咪达唑仑1mg,芬氟合剂1mL。术中未经蛛网膜下腔追加药物,BP维持在~/70~90mmHg,术中出血约mL,共输入乳酸林格氏液mL。40min术毕,HR85次/min,BP/90mmHg,CVP6cmH2O,术后镇痛选择连续蛛网膜下腔镇痛,予舒芬太尼0.2μg/mL,罗哌卡因0.5mg/mL,2mL/h持续泵注,患者自控镇痛(PCA)1mL/次,锁定时间15min。

2.2.2术中麻醉管理分析

2.2.2.1麻醉选择

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围术期的麻醉管理具有特殊性,也是麻醉选择和管理的难点之一。对此类患者首先要明确血小板减少的原因,针对不同病因给予相应的术前处理,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腰-硬联合麻醉:对于PLT>80×/L、凝血功能无异常或轻度异常的产妇,可考虑腰-硬联合麻醉,其最危险的并发症为硬膜外血肿。椎管内麻醉导致硬膜外血肿的风险为1:(000~)。在腰-硬联合麻醉穿刺时,应选择产妇左侧卧位,并避免在子宫收缩、腹压增加时进行,以减少因硬膜外腔血管进一步怒张导致硬膜外血管破裂的几率。硬膜外导管应置入正中线位置,使用最低浓度的局麻药进行镇痛以保留运动功能,定期评估患者运动阻滞的程度,持续至麻醉药作用消失,拔除导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患者出现与预期不相符的运动阻滞或麻醉药作用时间延长,应该立即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评估是否出现硬膜外血肿。立即进行评估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患者出现硬膜外血肿,则需要尽快实施椎板切开减压,最好在8h内进行,以保留神经功能。如果患者在留置硬膜外导管期间出现凝血异常,则只能在凝血状态纠正后拔除导管。

细针单次蛛网膜下腔麻醉:应用腰-硬联合穿刺套件中的腰麻针(25G)进行穿刺,由于减少了硬膜外腔的相关操作,极大地减少了硬膜外血肿的发生。对于PLT50×/L、凝血无异常或轻度异常的产妇,可考虑细针单次蛛网膜下腔麻醉,但此种方法是经蛛网膜下腔单次给予全量局麻药,容易造成剧烈的循环波动,且麻醉平面不易控制。

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是将微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通过微导管注入局部麻醉药或镇痛药产生麻醉的方法。该方法可向蛛网膜下腔间断注入药物,且直接作用于脊髓,因此麻醉效果确切,对循环系统影响小。与传统的连续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相比,具有用药量小、镇痛完善、作用效果确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等优点。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具有易维持呼吸循环平稳、产妇及新生儿供氧充分及易于调控等优点。丙泊酚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苏醒迅速等特点。瑞芬太尼镇痛作用强,分布和消除的半衰期短,主要经血液和组织中非特异酯酶水解代谢,即使长时间持续输注后也不会产生蓄积,适用于肝肾功能受损者。瑞芬太尼易通过胎盘屏障,但可在胎儿体内快速代谢或再分布,胎儿已具备代谢瑞芬太尼的能力,新生儿阿普加评分均在正常范围内,预后良好。通常情况下剖宫产全麻诱导药物剂量为,丙泊酚1.5~2.0mg/kg,瑞芬太尼0.5~1.0μg/kg,对新生儿无明显抑制作用,且能有效地减轻应激反应。对于肝肾功能受损患者,丙泊酚的代谢受到影响,可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相应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应尽量缩短胎儿与麻醉药接触的时间,一般认为麻醉诱导后至胎儿娩出的时间<10~15min和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的时间<3min,可有效减少镇静药对胎儿的影响。

麻醉决策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查明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对无明显出血病史的产妇,可选择椎管内麻醉,不应过多的拘泥于血小板计数的限制。

2.2.2.2全身麻醉应注意的问题

2.2.2.3术前血小板的补充

2.2.2.4肌松药的选择

2.2.3本例患者的术中麻醉管理实践总结

2.3术后管理

2.3.1实际术后管理和可能事件分析

2.3.1.1实际术后管理

2.3.1.2术后可能事件分析

2.3.2术后管理分析

2.3.2.1如何选择和实施术后镇痛?

2.3.2.2抗凝治疗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

2.3.2.3术后监测指标

2.3.3本例患者的术后管理实践总结

(此处内容略,具体请见全文)

(《麻醉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jfxnzwm/6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