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次蛛网膜下腔注射阿片类镇痛药可提供长时间的镇痛作用,其起效时间与所给药物的脂溶性成正相关,二作用时间长短取决于药物的亲水成分。单次注射的缺点在于,药物剂量难以筛选,需反复给药增加了感染的危险,同时需较长时间的监测。离子化低的亲水药物如吗啡,注入蛛网膜下腔后,将在脑脊液(CSF)中产生较高的药物浓度,并将缓慢地进入脊髓的受体部位。
由于药物沿CSF向头侧扩散,将导致药物向脑组织的重新分布。吗啡的低脂溶性以及与脊髓受体的结合缓慢等特性,使得临床上吗啡镇痛起效时间较长,吗啡从脊髓作用部位清除缓慢,有导致了其临床镇痛作用时间较长的特性。而离子化的脂溶性药物如芬太尼等,在注入蛛网膜下腔后仍有少量非离子化的脂溶性成分存留在CSF中,药物与脊髓上的受体结合和清除的速率都比较快。
因此,芬太尼的临床起效时间快,但镇痛作用时间较吗啡要短。由于脂溶性镇痛药物在CSF中离子化残留药物成分较少,不易沿CSF向头侧扩散。因此,镇痛作用呈现节段性,这有别于吗啡镇痛的特性。蛛网膜下腔鸦片类药物引起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呼吸抑制(5-7%)、皮肤瘙痒(60%)、恶心呕吐(20-30%)以及尿潴留(50%)等,临床上处理的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
采用蛛网膜下腔阿片类药物镇痛在术后病人可能引起延迟的呼吸抑制。阿片类药物在CSF中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即CSF中的浓度以及药物沿CSF向头侧扩散的倾向)与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有关。如将小剂量的阿片类药物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药物将在4-6h期间沿CSF循环抵达脑部呼吸中枢。蛛网膜下腔注药后发生呼吸抑制的时间变异很大,在吗啡镇痛的患者,一般在注药后6-10h左右呼吸抑制表现明显,注药后23h呼吸功能多能恢复正常。在接受蛛网膜下腔注药镇痛的患者,如在24h内另经肌肉注射常规剂量的阿片类镇痛药,则呼吸抑制的危险性增大。
蛛网膜下腔镇痛期间发生呼吸抑制的影响因素有:高龄(年龄可能影响CSF容量和压力,高龄患者呼吸中枢易于受镇痛药物的抑制);采用的是水溶性镇痛药如吗啡;剂量大小;患者胸腹腔压力的改变(包括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对镇痛药物敏感;同时经其他途径采用了镇痛药或其他CNS抑制性药物;患者既往有呼吸系统的疾患;患者的体位(坐位和采用高比重的吗啡溶液可以减少蛛网膜下腔镇痛后的呼吸抑制发生率)。采用纳洛酮可以逆转术后蛛网膜下腔镇痛期间可能出现的呼吸抑制,且往往需要反复给药。
蛛网膜下腔镇痛期间,尚可引起尿潴留、皮肤瘙痒以及恶心呕吐等,由于其原因和硬膜外镇痛时的这类并发症相同。由于蛛网膜下腔镇痛时上述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故而临床上更多地采用连续硬膜外镇痛术。
注:本文摘录于《现代麻醉学》第三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