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
颅脑损伤后引起颅内继发性出血,血液积聚在颅腔内达到一定体积,形成局限性占位性病变,产生脑受压和颅压增高症状,称为颅内血肿。将其分为三型:72小时(3天)以内者为急性型,3日以后到3周以内为亚急性型,超过3周为慢性型。
(1)硬膜外血肿
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称为硬膜外血肿。多因头部过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费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尤以脑膜中动、静脉最为常见。伤后昏迷,中间有一过性清醒期,随即又昏迷。中间清醒朋是指受伤当时昏迷,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意识障碍好转,甚至完全清醒。继而因为硬膜外血肿的形成,脑受压引起再度昏迷。
(2)硬膜下血肿
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一般为加速性暴力引起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断或是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多发生在着力点的对冲部位。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中间清醒期较少见,昏迷程度逐渐加深。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局灶症状如偏瘫、失语多见。
(3)硬膜下积液
硬膜下积液常发生于一侧或两侧额颞部,以双侧额部为多见,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急性少见,在数小时内形成,慢性者可有包膜。
脑脊液由脑室内的脉络丛产生,分布于脑室和蛛网膜下隙,对脑具有营养、缓冲震动、调节颅内压和保护作用。而硬膜下积液正是由于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而形成。大部分患者合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以额颞叶脑挫裂伤为多见。多发生受力的对冲部位,发生于幕下者极少见。原发性颅脑损伤较轻者,伤后可无或仅有短暂意识障碍,随着积液的增多而出现昏迷或意识障碍加深。
首先了解一下脑膜
脑和脊髓外面有三层包膜,分别是硬脑(脊)膜、蛛网膜和软脑(脊)膜,对脑、脊髓组织起保护作用。
这是椎管的脑膜分布:
硬脑膜是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外层是颅骨内面的骨膜,仅疏松地附于颅盖,特别是在枕部与颞部附着更疏松,称为骨膜层。但在颅的缝和颅底则附着更牢固,很难分离。颅内无硬膜内腔。硬脑膜内层较外层厚而坚韧,与硬脊膜在枕骨大孔处续连,称为脑膜层。主要作用是保护大脑。
硬膜外隙位于颅骨骨膜与硬脑膜之间。两层硬膜之间有静脉窦,回收脑脊液进入静脉系统。
蛛网膜是一层半透明的膜,处于硬脑(脊)膜和软脑(脊)膜之间,缺乏血管和神经。蛛网膜的外面是硬膜下隙,里面是蛛网膜下腔,这两个腔都是临床上很重要的腔隙,蛛网膜下腔穿刺抽取脑脊液。
硬膜下隙位于硬脑膜和软脑膜之间的间隙,内含少量的脑脊液。
在脑的蛛网膜和软脊膜之间有一宽大的间隙,名叫蛛网膜下腔。内流动着大量的脑脊液和穿行的大脑大动脉、静脉等。
在脊髓的蛛网膜和软脊膜之间有一宽大的间隙,名叫蛛网膜下腔,腰部最大,内含脑脊液。
软脑膜是紧贴于脑表面的一层透明薄膜,并伸入沟裂。
17年放射医学技术(士)基础知识真题精讲
实战演练-颅脑急诊
点击获取更多内容。
分享是鼓励,打赏是动力!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