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险接连抢救两起车祸群伤患者一家县级医

点击上方“蓝字”带你去看小星星

夜晚,一阵急促的鸣笛声划破景宁畲族自治县宁静的夜晚,浙江大医院民族分院(医院)急救中心门口,呼啸而至的救护车甫一停稳,早已等候在此的医护人员便小跑着上前,从车上接下车祸伤员,交接病情、查体、补液、安排检查、制定救治方案……一切井然有序。这是发生在今年7月29日夜晚的一场生命接力,景文高速北溪路段、白鹤路段相继发生两起交通事故,伤员先后被送至浙大一院民族分院。生死时速的背后,医院医院“牵手”七年后,在综合能力和县域急救能力上实现的蝶变。

重建急诊架构,

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自信”

“叮铃铃……”7月29日19时左右,浙大一院民族分院急救中心景文高速北溪路段发生车祸,现场有2人伤情严重,需要紧急医疗救援。医院急诊科主任麻乐乐当机立断,在派出急救车的同时,迅速联系了县域医共体东坑院区的林鑫院长与陈雅婷护士火速前往现场。

而仅仅半小时后,急救中心响起的又一通电话令所有人再次神经紧绷:景文高速白鹤路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需要医疗援助。

接连两起高速交通事故,现场情况如何?患者伤情如何?面对这些未知数,浙大一院民族分院沉着冷静,做足了万全准备。

“我们迅速启动了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程序和创伤中心多发伤群体伤危重病人救治预案。”医院院长、浙大一院派驻专家医院,指挥救治工作,预案启动后,ICU、神经外科、胸外科、肝胆外科、骨科、麻醉科、超声科、放射科、检验科等科室专家迅速集结,急诊科护士长刘巧珍紧急召集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快速进入备战状态,打响生命保卫战。

反应神速,科学管理!如今,当所有人再次回想起那个夜晚,医院的快速行动赞不绝口,医院这一步步走来的改变,他们最有切身体会。

“景宁县地形复杂,以山地为主,交通事故伤是最常见的创伤之一。”麻乐乐介绍,就近原则是事故创伤处理的重要原则之一,景宁县距丽水市中心约80公里,民族分院(新院区)又紧挨着高速出口,对患者来说,这里是及时处理伤情的最好前哨,医院的急救能力至关重要!

“医院的急诊科非常薄弱,科学管理欠缺、救治能力不足。”这是院长李谷等浙大一院专家团队进行医疗帮扶以来的一个心结,医院全体员工的一个心结。急诊科没有行政主任,岗位职责不清,科室没有外科医生轮转,评估能力弱……帮扶团队深入科室一点一条梳理问题,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将浙大一院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灌输到学科发展中。

“只有找准难点、戳中痛点,才能迎来发展拐点。”在医院副院长、浙大一院派驻护理专家陈黎明眼中,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力、有用、有效,“我们坚持浙大一院选人用人的一套标准,首先在全院范围内遴选任命了急诊科主任,厘清岗位职责。”

职责清晰方能行事明晰!改变立竿见影,急诊作为一项重要医疗业务从原先的“家长式管理”走向以部门为主导,从松散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各类救治流程和方案开始建章立制,全院外科医生相继到急诊科轮转,“内外科融合”成为急诊和急救的一大“法宝”。

理念有改变,制度有保障,工作才有章法。“像应对这次事故带来的群体伤,我们启动两个预案后,相当于在院内发出‘一键呼叫的信号,所有团队都紧急启动,医院等病人,为生命争取最大救治时间。不用再像以往那样,需要哪个科室临时再去叫。”

提升医疗质量,医院临床救治的“专业自信”

对医疗救治而言,管理和技术如同左膀右臂,缺一不可。强大的技术输出,在这次事故救治中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晚20时05分,第一名重症伤员到达急诊中心。患者呈昏迷状态,四肢疼痛刺激无反应,双侧瞳孔散大,口腔、鼻腔流血不止。医护人员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开通绿色同道,评估患者气道、血压、呼吸,心电监护、输液、吸氧、开通静脉通路、抽取血液标本……

20时20分,B超、CT等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左侧额颞顶部急性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蝶窦右侧壁骨折、两侧蝶窦筛窦积液、双肺挫伤、右股骨中上段骨折。病情十分凶险,生命随时可能走向尽头。就在多学科救治小组商讨治疗方案时,作为神经外科专家的李谷院长发现了蛛丝马迹,“病人病情凶险,颅内压持续升高,血压暂时出现回潮,是手术最佳时机,立马手术!胸外、骨科落实相关应急处理,B超落实术中腹部监测。”

听令而动,仅仅20分钟后,手术就开始了。院长李谷主刀,与外科医生团队一起开展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手术;骨科医生团队行右下肢胫骨结节牵引;胸外科医生持续评估肺挫伤情况。在麻醉、输血、超声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下,历经两个多小时的手术,患者颅内压逐渐下降,心率开始趋于正常。

而在手术的同时,其他数位在事故中受伤的患者也陆续到达急诊中心,得到了及时抢救与妥善救治,生命体征平稳。

“多学医院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浙大一院的优势。”李谷院长介绍,近年来,随着医疗帮扶的深入,专家团队除了输出技术、提升临床诊治能力,更加注重输出理念、提高临床协作能力,医院开展多学科协作模式已成为民族分院的一项突出特色。

如何使危重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快速有效的诊治?除了临床救治,浙大一院民族分院提出建立内外两个网络系统,组建急诊抢救网络链。在外部,以民族分院为主导,将基层医疗机构、急救中心等纳入到高效运转的抢救链,形成转诊救治链条网,在内部,打通院内医疗资源,畅通专病或专科绿色通道。

急诊变得“像急诊”了,这是景宁县百姓感到的变化,也是丽水市急诊质控专家看到的变化。“现在的急诊,不仅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感,获得感、安全感也稳步提升。”陈黎明副院长说道。

“大手”拉“小手”医院真帮扶,

医院大巨变急诊科的“小变化”,医院的“大变化”。

浙大一院四年的重点帮扶,正让这个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的医疗水平慢慢蜕变。

医疗帮扶,“帮”和“扶”只是一时所需,“建”才是长远方向,这是浙大一院团队一直以来的共识,要真正盘活当地资源、激活造血机制,把学科建好、建强。浙大一院团队紧紧抓住医疗、科研、教学“三驾马车”,边驾驶边提速边赶超,不断增强医院的综合能力。

援建有没有效?老百姓最有说话权。七年来,民族分院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91.29%,吸引了来自福建寿宁、温州泰顺、丽水云和等周边省、市、县的患者前来就医,县域服务能力大大提升,连续多年在“双下沉、两提升”考核中获优秀单位。年,省长袁家军在民族分院考察时,直言这是“真帮扶、实帮扶”。

如今,已经走上发展快车道的浙大一院民族分院,又将迎来提质增速的新发展机遇。8月13日,浙大一院民族分院(医院)新院区即将启用,为医院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扩大县域辐射范围,为夯实分级诊疗制度安上一台新引擎。(作者:冯筱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zwmncx/9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