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血管病(hemorhagiccerebrovasculardisase,HCVD)是指能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出血的脑血管病,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等。
出血性脑血管病虽然在发病率上低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但预后差,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近年来,针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迅速,随着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也在逐渐提高。
一、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脑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约占75%~80%)。造成脑动脉瘤的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合并腔内压力增高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与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另外,感染、外伤等也可以导致动脉瘤的发生。
[流行病学]
颅内动脉瘤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约为0.%-9%,多为单发,约0%~30%为多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在40-60岁,女性稍多。颅内动脉瘤在我国具有患病率高、破裂风险不明破裂后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
[好发部位及分类]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Willis环及其主要分支血管,尤其是动脉分叉处或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部位。其中,80%~90%位于前循环,10%~0%位于后循环。根据动脉瘤形态,可以分为囊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根据载瘤动脉不同可分为前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和基底动脉瘤等。根据动脉瘤大小可分为小型动脉瘤(5mm)、中型动脉瘤(5~10mm)、大型动脉瘤(11~5mm)和巨大动脉瘤(5mm)。
[临床表现]
未破裂动脉瘤可无症状,较大的动脉瘤可压迫邻近的脑组织或脑神经出现相应的局灶症状,如癫痫、偏瘫、失语、动眼神经麻痹、视力视野障碍等。动脉瘤破裂前可有先兆症状,如头枕背部疼痛眩晕、眼外肌麻痹运动感觉障碍等。动脉瘤一旦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突发持续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畏光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偏瘫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影像学检查]
主要的检查方法包括CT、MRI、CTA、MRADSA等。
[治疗]
主要包括显微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应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介入治疗包括多种方法,其中,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是目前首选的介入治疗方式(图10-19、图10-0)。在DSA的监视下,经微导管向动脉瘤腔内送入弹簧圈后解脱留置,通过弹簧圈的机械闭塞及继发的腔内血栓形成,将动脉瘤隔绝于载瘤动脉的血液循环之外,从而达到防止动脉瘤破裂的目的。
在单纯弹簧圈栓塞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动脉瘤大小、部位、瘤颈宽度等不同又发展出球囊辅助栓塞、支架辅助栓塞、弹簧圈联合液体栓塞剂栓塞等技术。近年来应用血流导向装置(如密网支架等)治疗颅内大型宽颈动脉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常见并发症包括动脉瘤破裂出血、载瘤动脉闭塞、血管痉挛、弹簧圈移位、动脉瘤复发等。
二、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
脑血管畸形是指脑血管的先天性非肿瘤性发育异常.包括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和静脉畸形,以动静脉畸形最为常见。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VM)在病变部位脑动脉和脑静脉之间缺乏毛细血管,致使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形成动静脉之间的短路,导致一系列脑血流动力学的紊乱。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胚胎期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障碍有关。
[流行病学特点]
AVM是脑血管畸形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成人中总体发生率约为18/10万,多见于40岁以下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绝大多数位于小脑幕上。
[临床表现]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颅内出血、癫痫、头痛、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
[影像学检查]
包括CT、MRI、CTA、MRA、DSA等。
[治疗]
包括显微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及联合治疗等。治疗方式的选择应结合病变大小、部位及结构综合考虑,单一治疗方法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时,常联合应用两种或三种治疗手段。目前介入栓塞治疗可分为手术前栓塞术、放射性治疗前栓塞术、根治性栓塞术和姑息性栓塞术,常用的液体栓塞材料包括ONYX胶(图10-1)和NBCA胶等。
[并发症]
AVM介入栓塞并发症包括脑出血、误栓正常脑供血动脉、栓塞材料易位等。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诊断学急症处理传染病种系统解剖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