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浅谈慢性硬膜下血肿

最近几个月我科收治了十余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都为高龄男性患者,多数以头痛头晕,一侧肢体无力就诊,大部分患者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全身麻醉手术风险较高,经过局麻下微创手术治疗,均取得良好预后。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慢性硬膜下血肿。定义:慢性硬膜下血肿系外伤后3周以后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血肿增大缓慢,一般在2~3周后,由于脑组织的直接受压和颅压增高两种原因导致出现临床症状。多数患者有轻微头部外伤史,部分外伤史缺乏。早期临床表现症状轻微,血肿达到一定量后症状迅速加重。临床上在经影像检查确诊之前,易误诊为颅内肿瘤、缺血或出血性急性脑血管病。从受伤到发病的时间,一般在1个月左右。好发于50岁以上老年人,仅有轻微头部外伤或没有外伤史,有的患者本身尚患有血管性或出血性疾病。病因: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关于出血的原因与老年性脑萎缩后颅内空间相对增大有关。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肿瘤受损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临床症状:1、慢性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复视等,查体眼底视盘水肿。2、血肿压迫所致的局灶症状和体征如轻偏瘫、失语和局限性癫痫。3、脑萎缩、脑供血不全症状如智力障碍、精神失常和记忆力减退。检查:CT检查,多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球镜片形低密度区,可有助于确诊。少数也可呈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MRI检查,可明确血肿腔是否存在分隔。指导手术,判断愈后。诊断: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和CT扫描等检查确诊。治疗: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首选的方法是钻孔引流。因此,即使患者年龄高,亦需尽力救治,甚至进行床旁锥颅引流,只要治疗及时,常能转危为安。现存的问题主要是术后血肿复发率仍有3.7%~38%。手术方式:1、常规钻孔引流术需要在全麻下进行,术中打开硬脑膜置入T型管冲洗引流,关颅前需要调整头位排气,术后仍会有颅内积气,引流不畅,继发出血等问题存在;2、骨瓣开颅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可以很彻底的清除硬膜下血肿,但是需要全身麻醉,手术麻醉风险较高,恢复时间较长;3、微创锥颅置管硬膜下血肿引流术创伤小,恢复快,封闭式负压引流不会引起颅内积气,术后可以注入尿激酶促进血肿溶解引流,很少出现并发症。以下是微创锥颅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前术后CT片。

神经三科10余年前已经开始使用微创锥颅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小于0.5%,死亡率0%,最大年龄患者91岁。10余年来成功治愈数百例患者。

神经三科咨询或转/

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zwmncx/6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