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误区这种类型ldquo

等密度硬膜下出血

1影像表现

硬膜下血肿是最常见的颅内血肿,在创伤患者中占的比例高达5%。硬膜下血肿位于蛛网膜和硬脑膜内层之间,典型表现为新月形液体,特征是可以跨过骨缝,但不会突破硬脑膜附着处。硬膜下血肿会导致脑皮质的血管结构内移,并轻度推移下方的脑实质。典型影像学表现各异,取决于发病时限。出血分为急性期(6小时~3天)、亚急性期(3天~3周)和慢性期(超过3周)。随着血肿溶解,CT值下降速率约为每天1.5个亨氏单位(Hounsfieldunit,HU)。

若出血与脑实质相比呈等密度,硬膜下出血往往处于亚急性期,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是急性期,后者见于贫血(血清血红蛋白<8~10g/dl)(图1A)。当密度与邻近脑皮质类似时,硬膜下出血易被忽略。

增强CT能识别等密度硬膜下出血。硬脑膜强化、脑皮质静脉与颅骨分离、皮质强化均有助于显示出血(图1B)。

图岁女性,高速车祸伤,血红蛋白浓度为8.4g/dl。

A.头部轴位平扫CT显示脑沟广泛模糊;B.轴位增强CT显示脑皮质强化正常,皮质静脉(白箭头)受推挤内移。增强扫描能更清楚显示双侧等密度的巨大硬膜下血肿(*)

由于血肿溶解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顺磁性成分,MRI是评估等密度硬膜下出血的极佳工具(表1)。亚急性期血肿的溶解产物由高铁血红蛋白组成,在磁共振T1和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图2)。

表1血液降解产物的MRI信号表现

血液降解产物

T1信号

T2信号

时间

超急性期

氧合血红蛋白

<24小时

急性期

脱氧血红蛋白

1—3天

亚急性期

细胞外高铁血红蛋白

>3天

慢性期

含铁血黄素

>7天

图岁男性,精神状态改变。

A.头部轴位平扫CT图像上,左侧颞叶下份旁出现硬膜下等至稍低密度液体(黑箭头)。患者否认外伤史,因此初诊为少量硬膜下积液,或脑萎缩导致的蛛网膜下隙增宽。然而轴位T加权(B)、T2加权(C)和FLAIR(D)像显示病变信号为典型的亚急性期硬膜下血肿:T1加权像和T2/FLAIR像均呈高信号(箭头)

2重点

漏诊硬膜下血肿可能有致命风险。对于少量急性期和混合期硬膜下血肿,或慢性硬膜下血肿并发急性出血者,血肿随时间推移而增大。如不及时处理,会加重占位效应。调宽窗宽(~HU)可以发现硬膜下小血肿。

3临床相关知识

硬膜下血肿通常继发于机动车碰撞产生的减速伤,在老年人群中常见。等密度硬膜下血肿通常为亚急性期;但贫血者的急性期血肿亦可为等密度。该病临床表现各异,可从无症状到意识丧失。急性脑外血肿患者可能出现“中间清醒期”,指受伤后保持短暂清醒,数小时后出现神经功能减退。

4鉴别诊断

需要与等密度硬膜下血肿鉴别的疾病并不多,包括以下两种。

●硬膜下积液:液体在硬膜下隙呈新月形聚积,可为单纯积液或含有少许蛋白成分,同样会推挤脑皮质内移。积液密度在平扫CT上与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相似,信号在所有MR序列上也和CSF一致(图3)。

图岁男性,跌伤。

A.头部轴位平扫CT显示沿左侧额叶凸面分布的脑外低密度液体(黑箭头),提示慢性硬膜下出血。此外,沿右侧额叶凸面可见高密度液体,符合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黑箭)。该患者轴位T2加权(B)、T1加权(C)和FLAIR(D)像显示左侧额部硬膜下积液的特征性信号改变,在各序列上与CSF信号一致(箭头)。积液向内侧推移邻近脑实质。注意右侧额部急性硬膜下血肿(箭)在MR上呈特征性信号改变,表现为1T加权像等信号,T2加权像低信号

●硬脑膜增厚:可呈局部或弥漫性增厚。CT常无特异性表现,通常显示正常。MRI显示硬脑膜特异性信号,表现为T2加权像上低信号带,位于颅骨内板和蛛网膜下隙脑脊液之间,在FLAIR像上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图4)。

图岁女性,精神状态改变。

轴位磁共振T2加权(A)、FLAIR(B)、T1加权(C)和T1加权增强(D)像显示硬脑膜增厚,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FLAIR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时见硬脑膜弥漫性增厚伴明显强化

5教学要点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在平扫CT上难以显示,若漏诊则可能迅速增大。增强CT能显示硬膜下小血肿和贫血患者的等密度血肿。MRI有助于显示硬膜下血肿的特征性改变,并与硬膜下积液和硬脑膜增厚鉴别。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zwmncx/6226.html